第二十四章吳國遭災楚國進兵
公元前508年,阖闾六年,吳國遭受了曆史上罕見的自然災害。
夏天暴雨成災,太湖區域江河無不泛濫,房屋村舍被毀,莊禾田園被淹,人畜溺死者不計其數。
秋季蝗蟲為害,僅餘的稻谷為其所食,這一年的糧食收獲微乎其微。
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饑餓嚴重地威脅着吳國人民,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戰争更為殘酷。
怎樣度過災荒?
天下諸侯會不會趁火打劫?
強楚會不會乘虛而入?
敝楚、誤楚的方略要不要繼續實施?
全面伐楚還有沒有指望?
如此等等,這是擺在吳廷君臣面前的嚴酷現實。
吳王阖闾畢竟是個有作為的君王,身邊又有孫子、伍子胥、夫概等賢臣相佐,君臣一心,上下一體,共渡難關。
他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抗災救災,恢複生産,力争頭不低,腰不彎,腿不顫,使強楚和天下諸侯不敢觊觎,莫能有非分之想。
阖闾首先大幅度壓縮宮廷開支,裁減無用人員,諸如宮娥、舞女、樂隊、内侍、在宮内吃閑飯的皇親國戚之類,先後被一批批趕出宮去。
緊縮奢侈用品,限制衣食住行,自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吃什麼樣的飯,穿怎樣的衣,住怎樣的房,乘怎樣的車等,都有嚴格規定。
标準較災前一落千丈,俸祿縮減一半以上,隻是保證不緻凍餒而死罷了。
吳國地處江南魚米之鄉,太湖區域素有糧倉之稱,數年來一直風調雨順,自懲治腐敗以來,極少浪費,因而國庫存儲糧豐富,阖闾頒旨全國各地,在精确統計、精打細算的基礎上,迅速開倉赈民。
各地都有些财主富戶,他們所儲糧食的數量很大,有些甚至不亞于地方上的國庫。
這樣的糧倉像夜空的漫天星鬥,村村寨寨,比比皆是。
阖闾下令,這些大大小小的糧倉,一律收歸國有,統一赈濟災民,有敢抗拒不從者,嚴懲不貸!
這樣以來,全國上下,在節衣縮食的原則下,基本上可以蔽體果腹,再有欠缺,盡出國庫之錢财,到友好鄰邦去購買糧食和布匹。
三年内不興土木,公家的房屋可讓給百姓居住。
雖然如此,但不減少軍費開支,孫子強調,各級軍官、将領,包括他自己在内,縮減俸祿以後,要與士卒們同吃、同住、同訓練,同生死,共命運,不得有任何特殊。
在這官兵三同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事情。
張相吉是某部的一位下級軍官,大約相當于現在軍隊中的連長。
一天亥牌時分,張相吉起夜小解,發現室内少了一位名喚趙阿東的戰士。
開始,他還認為趙阿東正壞肚子跑廁所呢,可是待他從廁所歸來,仍不見趙阿東的影子,不禁有些着急起來。
深更半夜的,他不忍心驚動酣睡的戰友們,蹑手蹑腳地回到鋪位上,默默地等候了一刻,再也耐不住了,将大家從睡夢中喚醒,詢問趙阿東的去向,戰友們一律搖頭不知。
一位平時跟趙阿東最要好的戰士說,三天前有一位同鄉來找過他,從此他便精神萎靡,寡言少語,悶悶不樂,晶瑩的淚珠常在眼圈裡轉悠,問他為何傷心,他也不肯告訴。
既然大家全都茫無所知,隻好暫且安歇,待天明後再設法尋找。
張相吉躺下,如卧針氈,翻來覆去,難以成眠。
與其躺着受罪,不如索性起來,到外邊去找找,哪怕隻有一線希望。
也許由于連年征戰,目睹戰友們一個個倒下離去的緣故,每當這種時候,張相吉總是往壞處想的時候多,他的腦海裡常常會莫名其妙地浮現出一種不祥的預感,而不久這預感便會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他想,三天前來找趙阿東的那位同鄉,準是給他帶來了出人意料的不幸消息,因而才使他淚珠晶瑩,失魂落魄。
他真擔心趙阿東經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會有什麼三長兩短。
他這樣想着,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彎彎街巷,茫茫夜色,張相吉漫無目标地尋覓,尋覓,仿佛那微弱的星光便是一線希望,要在它的輝映下尋得蛛絲馬迹。
突然,他發現前邊不遠處一所低矮的房子裡正亮着熒熒燈光,莫非趙阿東正在那裡?
他心頭一閃,來不及細想,不顧腳下坑坑窪窪,幾次險些摔倒,大步流星地奔向那線并不明亮的希望之光……
張相吉闖入磨房時,趙阿東正坐于木墩之上,以磨盤為幾案,兩肘支撐在磨盤上,雙手托着嫩腮,淚水撲簌簌地滾落,打濕了面前的帛稿,帛稿旁是一盞菜油燈,燈光如豆,熒熒閃爍,苟延殘喘,映照着趙阿東那滿是淚痕、悲哀孤寂、顯得是那樣灰暗慘白的臉。
忽聽有人走來,趙阿東急忙欲将帛稿收起,掩藏袖中,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他擡頭瞥見來者正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默默地站起身來,垂手立正,低頭斂聲,不知該如何是好。
張相吉并不責怪什麼,态度和藹地指指帛稿問:“這是什麼?
我可看看嗎?
”
趙阿東點點頭表示同意,依然默不着聲,像個犯了錯誤的孩子站在父母面前,等待着嚴厲的懲罰。
張相吉拿起帛稿,伏到油燈下去仔細閱讀,讀着讀着,不禁黯然淚下。
果不出那位戰士所料,這帛稿正是三天前趙阿東的同鄉給他帶來的家信。
信中說,阿東的祖父母被夏天的那場洪水雙雙奪去了生命,前不久,他的母親又一命歸陰,如今父親正病得卧床不起,想念兒子,希望阿東盡快回家一趟,以便離世前能夠見到兒子一面,他有許多話要對兒子說,身後的事需向兒子交代。
這是怎樣的家書呀,真乃字字皿,聲聲淚,像一座泰山,壓在這位年僅十八歲的小戰士頭上,怎不使他六神無主,魂魄出竅呢?
他真想插翅飛回家鄉,來到垂危的父親身邊,喂飯喂水,煎湯熬藥,以盡人子之孝。
然而,不久即将全面伐楚,自己怎麼能在這種時候離去呢?
他很想寫一封書信讓來人帶回家去,解釋不能回家、難以滿足父親這一起碼要求的原因,父親素來通情達理,相信他老人家是會理解和原諒兒子的,因為自古忠孝難以兩全呀。
他向老鄉借了一盞油燈,偷偷來到這間磨房,苦苦坐了半夜,燈油即将熬幹,卻連一個字也未寫成……
聽了趙阿東這飽含辛酸和淚水的介紹,張相吉唏噓再三,感歎不已,這是怎樣可愛的戰士啊!
回想三個月前,就是這位十八歲的小戰士,駕着一隻木帆船,在茫茫黃湯中奔波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數以百計的被洪水圍困的災民,其中有嗷嗷待哺的嬰兒,也有七老八十的長者,最後昏倒在木船上。
誰能想到,就在趙阿東奮力搶救那些素不相識的老人的時候,他的爺爺奶奶竟被洪水所吞噬,這又是怎樣無私的戰士啊!
張相吉沒有慷慨激昂地大發感慨,而是将他帶回了宿舍,再次将沉睡的戰士們喚醒,連夜舉行會議。
會上張相吉宣讀了趙阿東的家信,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感動得士卒們無不熱淚盈眶。
張相吉帶頭慷慨解囊,戰士們紛紛捐資,衆人拾柴火焰高,雖在大災之年,軍饷壓縮,但仍湊了數額可觀的錢财,讓趙阿東帶回家去,探望掙紮于死亡線上的父親,趙阿東被感動得涕淚交流,磕頭緻破。
張相吉,一個基層軍官,無權準假讓戰士回家探親,逐級請示,直請示到孫子那兒,不僅慨然批準,而且通報全軍,表彰趙阿東的美麗靈魂,英雄事迹,和張相吉關心戰士、善解人意的做法。
不久,這件事便在軍旅中傳得沸沸揚揚,戰士深受鼓舞,對各級軍官均有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