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淮棄舟豫章交鋒
孫子雖确定了伐楚的路線,作好了伐楚的準備,但卻未即刻興師,因為赴齊、晉的使臣和赴楚見子必的泛恺尚未歸還。
原來,自孫子出山,執掌吳之國政以來,一直執行着一條“遠交近攻”的外交路線,聯齊結晉,共為友好,既不卑不亢,又有所巴結。
破楚入郢之戰确定之後,孫子派使分赴齊、晉,秋天已過,新茶上市,送去一些茶葉、絲綢、木雕之類的地方特産,以表友好與敬重。
名為送禮,實則探其對吳伐楚的态度。
特别是晉國,與楚有宋西門之約,前不久,晉又統率十八國諸侯聯軍伐楚,中途夭折,如今對吳伐楚持怎樣的态度,孫子不能不慎。
至于泛恺赴楚見子必,自然是饋以重金與瑰寶,希望他在不久的吳楚之戰中作内應。
三五日後,使臣相繼歸來。
齊、晉二君均隆重接待吳之使臣,并給吳王阖闾寫來了熱情洋溢的信,衷心感謝他的豐厚饋贈,暢抒彼此間的深情厚誼,對吳伐楚,持道義上支持,軍事與物質上不予援助的态度。
本來嘛,齊、楚、晉已成三足鼎立之勢,楚是齊、晉在南方的勁敵,是他們稱霸天下的最大障礙,如今吳要伐楚,或削弱、消滅楚國,或兩敗俱傷,齊晉坐山觀虎鬥,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
書信之外,兩國之君均有禮品回贈,其價值不亞于吳之所贈。
泛恺來到郢都,拜見了子必将軍。
子必見了泛恺不禁一愣,此人好生面熟,似曾相識,但又憶不起何時何地見過面,心中正在疑慮劃魂。
泛恺通報了姓名、身份,出示了文書證件,呈上贈禮,說道:“泛某不意三次拜見将軍,你我真乃緣分非淺也!
……”
“什麼,泛先生這已經是第三次見武夫了?
……”子必大吃一驚,頗顯出目瞪口呆的樣子。
泛恺見狀哈哈大笑,笑過之後說:“将軍真乃貴人多忘事。
泛某曾給将軍算過命,看過病,講過故事,難道将軍竟毫無印象?
”
子必不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
子必深知自己玉雜石間,金埋土中,人處洞穴的處境,深感孫子的知遇之恩,自己殘敗于天目山中,潰不成軍,孫子卻寫給自己一封能夠融化冰雪、比春天更加風和日麗的信,讓自己以勝利者的姿态凱旋而歸;他将自己比作一隻金色的鳳凰,鳳凰自然是不應該與黑豬和烏鴉同群為伍;孫子的軍事計謀,子必也崇拜得五體投地,他能從宏觀戰略上考慮問題,兇懷是那樣的寬闊,目光是那樣的長遠,為釣一條大魚,線竟放得如此之長……
泛恺申明了來意,他給子必分析了天下形勢,表明了吳滅楚的決心,闡明了楚必亡,吳必興的原因所在,懇切希望子必不要再明珠暗投了,要在滅楚大業中建功立業,為推進社會向前發展作出貢獻。
子必聽了泛恺的侃侃而談,不由得心花怒放,他盼望日久的時刻終于到了,當即修書一封,托泛恺帶給吳王和孫子,信中除感恩戴德之外,重點表明自己在滅楚之戰中如此這般的作為。
阖闾與孫子聽了三位使臣的回報,讀了書信,決定即刻興師,以償宿願。
次日早朝,文武群聚一堂,吳王阖闾環顧殿下,語重心長地說:“伐楚以霸中原,乃寡人畢生之心願,更是吳興亡之大事。
如今條件業已成熟,寡人與孫元帥議定,三日内興師,不再延誤。
寡人亦随軍出征,與諸将共進退。
”
吳王語畢,回顧孫子,請他下達命令。
孫子會意,神色凜然地說:“依吳王之意,十年生聚教訓,争霸中原,時機已經成熟。
此乃扭轉乾坤之戰,不僅關系到吳之興亡,更決定天下的局勢,在此特别籲請諸将共襄聖戰,以必死之決心,還報吳王厚愛之恩!
”
将軍們皆肅然起敬,以示決心。
孫子頒布軍令,分派任務:兵分兩路,水陸并進。
伍子胥為陸路統帥,孫子親率水師,中大夫被離和專毅保護世子波留守姑蘇,夫概為水師先鋒将軍,唐、蔡兩軍分編為左右翼,吳王随水師同行,伯嚭任保駕将軍,保衛吳王的安全。
分派已畢,各自領命,分頭準備去了。
至于行軍路線,這是軍事秘密,不能公諸于衆,退朝後孫子向伍子胥個别交代指示,并将相同的兩張地圖,分給伍子胥一張。
孫子對照着地圖,向伍子胥交代了行軍路線和戰鬥任務。
陸軍走南路,即地圖上紅線所标示的,從雲婁、雞父,越隘門關至柏舉,然後經鄖渡漢水,達于郢都。
孫子指示,陸軍要秘密行動,不得張揚,一路上偃旗息鼓,盡量日夜兼程,神不知鬼不覺地飛速前進。
水師行北路,溯淮河西上救蔡,解蔡圍後棄舟登陸,折身南下,經黃、弦,穿越義陽三關(大隧、直轅、冥厄),至随渡漢水達于郢都。
救蔡後的行動要絕對保守機密,傳到楚和諸侯各國去的消息是:吳興師救蔡,以解蔡圍,看不出有伐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