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孫子傳

第62章 穹窿隐居太湖垂釣(1)

孫子傳 曹堯德 3200 2024-01-31 01:07

  第十三章穹窿隐居太湖垂釣

  卻說慶忌遭刺,因匕首未出,皿未流盡,尚可掙紮一段時間。
護衛船上的将士們見狀,飛速劃舟靠攏過來,捉住石要離,欲碎屍萬段。
慶忌搖手制止曰:“此天下之勇士也,殺之可惜,可縱之還吳,以旌其忠……”說完,拔出匕首,皿流如注而死。

  将士們奉公子之命,釋放石要離,要離卻不肯離去,長歎一聲說:“吾有三不容于世,雖公子饒命,豈敢偷生!

  衆人不解,問道:“何謂三不容于世?

  要離答道:“殺妻子而求事君,非仁也;為新君而殺舊君之子,非義也;欲成人之事,而不免于殘身滅家,非智也。
有此三惡,何面目立于世哉!
”說完,奪武士佩劍,刎喉投江而死。

  伍子胥以客卿的身分,幫助吳王阖闾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有時在都中辦事,有時到外地察看民情,并為阖闾出謀劃策,打造兵車,操練陸戰。
此外,他看到都城梅裡城郭太小,屯兵不能屯糧,屯糧不能屯兵,就建議在姑蘇山東北三十裡的一處地方(今日蘇州所在地),重新建造了一座都城,名喚姑蘇。
姑蘇城比梅裡大得多,水陸城門各有八座;四通八達;城裡前曹後市,街巷縱橫:糧倉錢庫,兵營校場,無所不有。
建成之後,吳都由梅裡遷來姑蘇。

  當初,為斷王僚羽翼,伍子胥趁楚平王新喪,唆使姬光谏僚興師伐楚,且薦掩餘、燭庸為元帥和大将,派慶忌往衛國借兵,季劄巡訪列國,尋求同盟。
王僚不知是計,為争霸權,一一準奏。

  掩餘、燭庸奉旨積極籌備,先到校場調兵,然後撥糧饷。
上次在雞父打了個大勝仗,現在吳國的“本錢”大了,糧草器仗多了,這次要擺擺威風,讓楚人開開眼界,故意楚楚一新——刀是新的,槍是新的,鑼、鍋是新的,帳篷是新的,軍衣、軍帽是新的,盔甲是新的,連吃的都是今年新收的稻谷。
各事忙畢,次日一早起隊,旌旗招展,号帶飄揚,盔明甲燦,人強馬壯,浩浩蕩蕩離了吳都。
先是走陸路到江邊登舟,沿江西上,進漢水叉江,船隻停靠,兵馬登岸,往郢都的方向進發。
忽一日來到潛城,掩餘、燭庸一聲令下,大軍将潛城圍得水洩不通。

  潛城守将一面死守城池,一面派人星夜奔郢都告急。
楚昭王年幼,把持朝政的太師費無極和左尹鄢将師造麥城和紀南城去了,不在郢都,新上任的令尹囊瓦于惶恐中派左司馬沈尹戊将一萬陸軍,右尹伯卻宛領一萬水兵,水陸并進,趕往潛城迎敵。
正當這時,吳都發生了專諸刺王僚的宮廷政變,姬光奪取了王位。
在這種形勢下,吳軍不戰自潰,伯卻宛與沈尹戌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勝利,凱旋歸都,監造新城的費無極和鄢将師發了橫财,腰包鼓鼓地回郢都銷差。
為歡慶勝利,楚昭王大宴群臣,伯卻宛與沈尹戌坐了首席,昭王滿面春風地說:“列位愛卿,今日慶功酒宴,諸君要開懷暢飲,盡醉方休。
”文武百官謝過主公之後,昭王接着說:“今番潛城獲勝,雪雞父之恥,伯卿乃是首功。
來,取軍衣三百套,盔甲三百付,長槍三百枝,短刀三百把,賜與伯卿。
”伯卻宛謝恩,群僚祝賀,杯盤丁當,觥籌交錯,盡歡而散。

  “福兮禍所伏”,伯卻宛立功、受賜,結果卻招緻了塌天大禍。
慶功宴會上,費無極與鄢将師坐了個二席,妒火中燒,宴會後便施陰謀,玩權術,借令尹囊瓦之刀,殺伯卻宛全家,火燒右尹府,伯卻宛之子伯嚭(pǐ)隻身一人逃出家門,投奔了吳國。
事後不久,公子申與左司馬沈尹戌等忠貞之臣,喚醒了糊塗的令尹囊瓦,大家齊心一力,除掉了長期專權跋扈、殘害忠良、禍國殃民的費無極。

  經過長途跋涉,數月颠簸,孫武攜妻将雛,終于趕到了太湖東岸。
自臨淄向南,繞過泰沂山區,過了徐州,便是千裡沃野,萬裡平原,視線所及,連個小土丘也很難看到。
時值仲秋。
本該稻浪翻滾,無邊無垠,谷香飄散,宜人醉心。
然而,諸侯混戰,連年征伐,緻使滿目瘡痍,處處荒蕪,村村斷垣殘壁,漫漫江淮平原,一片澇窪鹽堿,秋色,是悲涼凄清的。
車過無錫,前邊隐隐青山若黛,待來到姑蘇,已經是群山環抱了,山勢不高,但卻蔥茏俊茂,蓊蓊郁郁。
這是浙西天目山向東延伸的餘脈,分布在姑蘇城西的太湖沿岸。
山體沿太湖呈北東——西南走向,構成七子山、東洞庭山、穹窿山、漁洋山、長沙島、西洞庭山、虎谷山、潭山、漫山島和東渚、鎮湖一帶殘丘島嶼群。
東洞庭山、漁洋山、潭山和鎮湖丘陵,均三面環水,向西南伸入太湖之中,形成四個半島。
西洞庭山廣可百裡,是太湖諸島中最大的一個。
穹窿山西北——東南走向,由主峰、白馬嶺、石碑坎、大園山、陸家山及香山嘴組成,其高為太湖東岸群山之冠,後人有詩吟詠曰:“陽山高低穹窿半,拔地千仞參霄漢。
”“澤園西南多好峰,高逾萬丈唯穹窿。
平生不作第一想,遊山先欲登其上。
”主峰形若浮笠,俗稱“箬(ruò)帽峰”,峰頂平曠,可馳馬賽車,也是大興土木的好場所。
高大,并非穹窿山的特點,富有,才是它的長處——山深林密,幽竹修篁,珍禽異獸,飛瀑鳴泉,桑園片片,茶林若煙,紫楠裝飾,黃檀點染。
紅玫瑰、白玉蘭、翠松柏、綠楊柳,相映成趣。
富有之外,穹窿山還俊俏美麗,少女般的純真,新媳婦一樣誘人,桂花飄香,是她臉上的脂粉,柑橘蜜甜,是她靥窩中溢出的淺淺笑影……

  在穹窿山深處,孫武選擇一處地方,築起五間正房,三間東廂,兩間西廂,一家五口,三個奴仆,在此栖身居住下來。
草房倚山而築,座北面南,背有高山遮風擋寒,前邊開闊向陽,蓬門筚戶,可保冬暖夏涼。
房後有泉一泓,源出絕壁,以竹管接至東廂,可供飲爨(cuàn)食用。
砍來毛竹松杉,圍成院牆,編成籬門,甕牖繩樞,竹籬柴扉,雖簡陋、荒涼,倒也清靜、别緻,獨有情趣。
一道竹籬,一扇柴扉,隔開了一個亂紛紛的世界。
院内茂林修竹,濃蔭蔽日,甯靜幽雅,是夏日清暑的好地方。
林間是石桌、石凳、石台、石幾,星星點點,錯落有緻,無雕琢之功,有渾樸之美。
盛夏,毒日炙烤,陽光照射林木,日影篩進庭院,微風吹過,形形色色的圖案,恍惚迷離,極富詩情畫意。
每當這時,沏一盞虎丘茶,細細品評,興味盎然;或燙一壺橫泾土燒,自斟自酌,飄飄欲仙。
孫武的《兵法》十三篇,便是在這幽靜的庭院内,坐于石凳,伏于石案,曝于石台,精工修改而成的。

  院外有草地,廣可數十畝,孫武帶領全家,主仆奮力,開墾成田,遍植五谷、菜蔬、桑茶和藥材。
園内建有畜欄,飼養禽畜,可食肉蛋。
如此以來,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俱自食其力;一年四季,葛衣布袍,皆自力更生,雖清苦寂寥,但卻恬淡靜心,怡然自樂……

  孫武的《兵法》十三篇,雖說是遍遊天下,考察古戰場後寫成的,但畢竟是以齊地為基礎,着眼于北方的山川地貌,風物人情,今番南下,涉足南國水鄉,發現其尚有許多片面不足之處。
生活安頓下來之後,孫武裝扮成吳地農夫,頭戴竹笠,肩披蓑衣,腰挎竹簍,高挽褲腳,裸露雙足,遍遊考察吳地山山水水,目的在于充實、修改《兵法》十三篇。

  一日,孫武裝扮成樵夫,身背竹籠,手持斧頭,循穹窿山東坡,慢慢步下山來。
山麓有小王山、爛柯山、馬罔山和天池山,西濱太湖、虎谷,東臨靈岩山、木渎,香溪河橫貫其間,河上有十三座橋,其中一座名善人橋。
孫武很感橋名蹊跷,于橋邊酒店沽一壺橫泾土燒,買一碟油炸茴香豆,自斟自酌,慢慢喝來,借機詢問店中老者。

  善人橋,顧名思義,乃善良人勤勞生息繁衍之地,考其橋名,尚有一段饒有風趣的故事。

  從前有位陰陽先生,慕名來道教聖地穹窿山遊覽。
時值盛夏,赤日當空,天氣炎熱似火,他從山上“雙膝泉”掏飲往下,來到鎮口一所茅屋前,已走得汗流浃背,口喝難熬了。
忽遇一位老婦,便拱手求水解渴。
老婦答應立即燒來,請他稍等片刻。
先生急欲解渴,便說:“門後缸裡的涼水便可。
”說完伸手用勺舀水。
老婦轉身抓了一把稻糠撒在水缸裡,先生不悅,但也不便發作,舀水後耐心吹開稻糠飲之。
飲畢,三句話不離本行,與老婦攀談起風水之事。
老婦順便請求他指點造新房的好房基,先生卻故意選一絕地,指手劃腳地告以座落方位,然後告辭離去。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