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發展在很多的時候都是快速而且迅猛的。
在如今朝廷又得了一座礦山的情況下,更是讓百姓們知道如今大明的龍脈正在無限的擴大,大明混一圖正在一點一滴地稱為每一個大明人生中的驕傲。
在不久之後,朝廷又在不斷的吹風,那就是南洋之地。
雖然島國衆多,但是生産力并不強,大部分人都是依靠上天吃飯的,科技的發展幾乎為零。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别就是人可以制造工具,而如今那裡的人就像是動物一樣,隻會制造一些簡單的工具,但卻不能像大明的百姓一樣,可以按照工藝來生産複雜的産品。
如今探索對正在沿着大明的海岸線之外不斷的探索,這幾年也了解了不少的東西,他們也清楚的知道南洋各國如今還是很需求大明所生産的東西,不然也不會頻繁的派遣出自家的使者和學生過來學習。
加上這幾年大明不斷的改革工藝,甚至是出現了大規模的工廠,這也讓更多的國家到大明前來求學,大明生産的東西幾乎沒有一個地方不需要的,隻是錢能賺多少利潤有多少了,廖氏兄弟的貨棧跟着大明的海上貿易也一直都在做不過規模一直不大,如今也恰恰成為了規模了。
跟着探索隊的不僅有朝廷的船隊,當然更多的也有那些勳貴和大臣們派的商船,畢竟每個家族後面都有一些力量,皇族又沒有完全把控,整個海上貿易隻是受到内監的監管。
而那些重要的地方則是由朝廷甚至是錦衣衛親自來把控,最大的貿易沒有人可以單獨的把海上貿易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下,就算是錦衣衛,就算是皇族,也不得不和勳貴一起共同來運營,但是需要監管起來,否則的話,貿易和關稅可能都會落到私人的手裡。
如今朝廷的錢還是不少的,金融皇帝朱允炆也開始接受兵部和大都豆腐的建議,開始沿着邊境線修理長城,将之前修建的長城更加的修繕和延長。
不過因為北方的邊境線正在不斷的往外擴,所以長城的部分線路也已經按照之前的規劃加以嚴查和感謝,不過因為之前的規模就占到沒有太大的區别,但是往外延長和擴張的部分也很大。
召集工匠的事情一直都在進行之中公布,如今能夠大批量的培養那些工人,老工匠們也願意把自己的手中技術貢獻出來,換取朝廷的獎賞。
邊境線泰國漫長,光靠長城來防守是不太靠譜的,按照方中愈對于後世的了解,長城更多的隻是作為一個象征性的東西。
大明朝廷在原本的曆史之中,還是放棄了長城之外的地方,所以最後才出現了九邊。
當然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局限性,更多的人認為隻要掌控着中原大地就可以了,所以對于那些邊塞和化外之地大家都不管的,這也是為什麼才會癢出來了一系列草原上的敵人。
所以朝廷如今也能知道,除非把對方的勢力不斷的瓦解變小,甚至是消滅,才能将自己的江山牢牢的穩固着,畢竟總不能每天都防着吧,這一切的消費又太多,更多的是到了後期這些事情總是會出問題的。
所以隻有利益才能讓更多的人願意維護。
畢竟牽扯到每個人利益的事情,如果他們不付出自己的力量的話,最後帶來的都隻是麻煩,所以草原上發現了銅礦,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如果想要守住這樣的銅礦,就必須把草原上和邊境連接起來,這一大片土地都将囊括在大明邊境之中,正是因為如此,驸馬爺梅殷才會在第一時間希望大明混一圖,将其納入其中,快速的宣傳出去,隻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認可,那裡會是大明的土地,他們才不會排斥百姓們才會願意從各自的老家遷移而去,而不是非要逼得朝廷用真正的行政命令要求他們去。
讓更多的人主動去做,才是更重要的。
這樣的方法才能幫助更多的人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清楚的知道這樣的事情,所以才會這樣。
越是專業的人對于某些事情的看法也就越加驚喜,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後結合實際做出他們想要得到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方中愈在很多事情上隻是開了個頭,就有無數的人幫他把後面的事情完成,就算是不幫他也是在幫自己。
大明的商業體系雖然還并不那麼發達,但如今已經變得比之前寬容多了,因為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底層的百姓如果能夠有自己的能力,開始也可以有這樣的方法了。
大明帝國不會圍繞着幾個人轉,但百姓們确實會因為朝廷的命運和那個高高在上的人而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他們這麼多年來一直存在的問題。
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能隻是上層人一時的想法,但是如今那些想法正在成為真實。
方中愈在很多情況下都已經不開始直接做決定了,而是指作出選擇或者說提出建議,讓更多專業的人來做,畢竟再好的制度都需要有人來幫忙執行,所以那些執行者就由皇帝和朝廷共同來決定,它隻不過是提出建議。
這次離開京師方便,他了解了很多大明更多的事情,因為有些事情不能隻從紙上和書上看到,還有更多的去了解。
但他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說百姓們對于朝廷的變化還是有一定的滞後性,雖然也可以了解到不少外面的事情,但對于更多突然發生的事情,他們是沒有及時的知道的,這也就意味着朝鮮的很多政策對于他們來說是陌生的百姓們知道的夜晚,那麼就有可能被其他人利用的。
所以這樣的問題就不應該出現在錦衣衛所做的事情大明宣傳部如今正在各個府縣成立他們的分部,更重要的是,如果他們能夠在那裡建造出相應的分部的話,也就意味着報紙可以在他們那裡直接運出來,而不是從京師這邊安定好之後再運送到地方。
朝廷的官員如今更多的是養氣功夫,也就是說他們不會随随便便的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但更多的還是處在做事之上,如今的六部尚書更多的似乎在考慮大局觀,也就是說做事的都是手下的,他們目前還有一種很好的方式,而其他人真的是為了上位,也不得不努力的做這樣的事情。
在很多的情況下,方中愈隻需要提出問題,卻不一定要把這個問題來解決,更多的情況下他是提出建議和說出自己的想法,當然更多的是來自後世的經驗,這些經驗能夠幫助他解決很多的事情,但把它本土化,适應這個時代也是有必要的,所以他就需要其他人來把這些話傳出來最後傳播出去,這才是他要做的事情。
大明報和畫報,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報,就成了如今可以幫助朝廷傳遞消息的器物,當然這一切都在朝廷的控制中,否則的話不能控制,要是被有心人利用,那就是為他人做嫁衣,畢竟胡說八道,把假消息傳的天下都是總是會引來各種各樣不好的事情的,在戰争中如果用一些輿論上的還能夠理解,可是如今朝廷表面上已經太平許久了。
再加上如今大明宣傳部的組建之後,更多的人已經開始希望大明宣傳部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法律,這樣的話也讓他們能夠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内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像之前一樣随便亂說話。
方中愈如今就像是一個遊學的學子,在你的身邊人深入百姓之中,在百姓之中來了解如今大明的施政方針,還有各種各樣的情況,現在還有什麼可以彌補之中的?
在後世那樣發達,那樣信息傳遞方便的時代,都沒有完完全全解決下一個國家的問題,更别說如今這種貧瘠的地方,越是偏遠的地方,對整個朝廷或者說對于天下的歸屬了解的并不多,就算是朝廷不斷的宣揚,也有一些地方是達不到的,更何況朝廷就算是認命了一些地方官員,但那些地方官員所擁有的精力有限,還要與各個地方的氏族共同治理,這本來就是一個很耗精力的事情,更别說還要跟着朝廷一起做改革。
所以在這裡面很多地方終于還是看到了不少的地方官員,還是在保守的處理着各樣的事情,因為對于他們來講,隻要能夠保持自己任内不出現一些大的事故,不弄的百姓埋怨就已經很不錯了。
在外閑逛的方中愈忽然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英國公張輔。
在曆史中那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畢竟在永樂一朝,張輔的地位已經超越了很多人。
其實大家心裡都很清楚,腳趾那裡的人都很害怕他,所以才會在他的大軍一到就投降了大明。
可是如今在方中愈的幹涉下,張輔隻是一個年輕人,而那個年輕人在最後一次營救燕王朱棣失敗之後就已經自殺了。
曾經方中愈還後悔了一些,後悔自己之前太過那個,但後來想到如果沒有丈夫的自殺,英文周記不會那麼快的,就收斂好自己的心思,畢竟朝廷能夠讓丈夫自殺,也會讓更多的人自殺。
方中愈後來也想通了,沒辦法,有些人就得接受命運的安排。
總之想的事情多了,參與的事情多了,方中愈的想法也漸漸的變得淡然了,更何況他如今的年紀越來越大,之前皇帝跟他提的婚事,也讓他現在不得不面對,更何況魏國公徐輝祖也在催他,盡快把事情定下來,雖然沒有公開,可大家心裡都有一個明白賬,也就是說這些事情遲早都會做的。
這一段時間也接到了來自家裡的獸性父親和母親依然在向她問好,對于太子和自家小弟相處的過程,他也知道了不少錦衣衛的周報裡面也會有,但是沒有自家小弟傳來的信息,那樣完全詳細。
方中愈對這些東西都一一做好回複,而且對于小弟如何跟太子相處,他也提供了不少的建議,甚至是幫助方中憲坐了不少的規劃,按你說這些事情都變得比較正常,不管怎麼說,大家都應該如此,建文皇帝朱允炆不會去幹涉方中,愈做這些事情,方中愈自然也不會過多的來幹涉。
但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東宮行走還要考慮到太子殿下的教育情況,之前他給代子殿下流下了不少可以開闊眼界的書籍和技術,當然更多的是以技術層面的事情在做,至于太子能不能夠把那些事情都記在心裡,這就難說了,畢竟太子殿下如今的能力到底是什麼情況誰也不清楚,雖然平常表現的像個小大人一樣。
也就是隻有建文皇帝朱允炆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畢竟換了其他的人恐怕連一點皇權都沾不了,比如說當年永樂大帝朱棣還在位的時候,他的兒子太子朱高熾可就沒有太多的權利,甚至是一點權力都不能沾,否則的話就有可能出現大的問題。
不僅僅是英王朱棣本身的性格有關,更重要的是他太過霸道,總想把一切都掌握在手中,所以對于自己的兒子還是頗為防範的,畢竟儲君,儲君是未來之君。
要是朝中的大臣們都有心思去攀附整個朝廷的運行,還怎麼正常的形式,所以對于很多的人來講這都是不好的,所以永樂大帝就看管的比較嚴。
而如今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的清楚這一點,但他跟其他的皇帝都不一樣,所以如今他并沒有對于自家太子作過多的限制,反而希望他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能夠把整個能提供的東西都學個透,了解一些,總比什麼都不了解,要好被别人蒙蔽終歸是不好的,作為天下最高的統治者還是要有一些自己的能力的。
整個朝廷的氛圍還算是比較好的,這也是為什麼如今他們可以一心一意的發展經濟,至少大家的目的是一樣的,整個大明帝國必須要團結在一起才能做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