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海疆非常大。
海疆之外,有無數的資源。
從後世來的方中愈,自然知曉海洋的資源有多麼的豐富,雖然目前他們還沒有能力征服大海。
可是并不代表有些東西他們不能用。
不說别的,海運也比陸運要強吧!
這個時候離後來的大航海時代還比較遠。
朝廷,如果能在這個時候占據先機,将對于以後的發展無限的可能。
所以他還是希望近期能夠好好的把這件事情做好。
昨天晚上她,已經在自家房裡思考了很久很久,拿出之前自己的筆記本。
在上面寫寫畫畫,填充補充。
那上面很多内容都是,他剛到京師的時候寫來的。
那個時候他還不太了解大明的規則,也沒辦法對這裡的事情做一下,統一的概括,不過現在好了,這麼長時間以來,他了解的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而且身邊還有那麼人的幫助,所以想獲得一些資料,也是輕而易舉的。
所以他又對自己的計劃做了一些調整和補充。
沒有完美的計劃,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夢想。
他隻是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将這件事情做得很好。
給大家以希望。
看着自己手裡把手寫出來的東西。
中愈心裡還是挺滿足的,他隻想做到這些,還很困難。
大明的百姓,還有很多人都吃不上糧食或者說吃不飽,頂多是過日子罷了。
光解決這一點就不是簡單的事情。
所以他還是希望能跟陛下說說做很多的事情。
皇宮裡的奏對,還在進行,外界,卻已經鬧翻了天。
長興侯長子,耿璇将要到方中愈身邊做幕僚的消息,已經傳出去了。
之前他們看不懂,現在他們多少有些懂了,這是站隊的意思。
隻是長興侯耿炳文是什麼想法了?
他現在已經是侯爵了。
長子耿璇以後會繼承他的爵位。
現在去站在方中愈那邊,是相信方中愈以後走的比他更遠嗎?
難道是國公?
封王倒是沒有人想過,異姓王已經很久沒有封過了。
漢家朝廷,封異姓王的下場都不太好。
大部分都是死後追封的。
不過人們的想法歸想法,有些話還是不能說的。
現在朝廷的權勢已經達到了,他們無法掌控的地步。
再加上之前燕王平叛戰争的平定,讓更多的武将站了起來。
所以朝廷的聲望在這一刻達到了更高峰,至少比之前要高的很多。
讨論歸讨論,但是說一些大不敬的話也是會犯忌諱的。
錦衣衛如今這麼強大,說不定什麼時候錦衣衛就露出了獠牙,帶着他們。
“海疆确實足夠大,不過太祖高皇帝封海也是曆來有之的。
朕要是想做這件事情的話,恐怕還有些困難。
”
朱允炆之前其實也知道,中愈拿出大明混一圖的精修版的時候,就刻意的将大海的輪廓畫了出來,建文皇帝之前還不相信。
但是後來也慢慢的發現,确實有了這樣的情況存在。
所以他也懂得了,中愈的意思。
“陛下,這個其實不難。
民間還是有不少商家力量的。
辦法總是會有的,隻要咱們多加讨論,這些事情還是能夠處理的。
”
中愈說的不是假話,民間的商家力量還是挺強大的,至少他們走海運也是能走的,不過戰船的話就比較困難了。
“你是想把商船改成戰船?
”
建文皇帝朱允文雖然久居深宮,但是對于外面的船隻還是了解的,大明,其實也有水師的,隻不過沒有那麼的強大,也因為長久沒有打過水戰和海戰了,所以并不受重視。
“陛下,這隻是承擔一部分計劃。
商船改戰船确實是有必要的,在咱們沒有更多的能力建造更大更好的戰船的情況下,商船改戰船也是能做的,不過戰鬥力可能就沒有那麼好了。
以後的話可能會研發更大的船隻。
現在隻能說湊合用了,畢竟咱們還沒有能夠成戰的士兵。
”
中愈不是瞧不起大明水師,殘留的那些士兵。
隻是因為他們已經太久沒有執行過,那樣大型的任務了。
本事基本上已經荒廢了。
要想有一支強大的很大明海軍還得不斷地慢慢來。
“既然你已經有想法了,那就你一個條陳上來,大家讨論讨論。
”
建文皇帝朱允文知曉,這一切做起來都有困難,處處都得花錢。
可是中愈給他描繪的那幅盛大的場景,讓他卻又不斷的告訴自己是可以做的,那裡有着夢想在線的,他們。
大唐盛世,在後世的漢家天下中都是令人向往的。
那種萬國來朝的場面,讓建文皇帝很是羨慕。
海外也有國家和臣民前來。
不說别的,遣唐使那個時候可是很多的。
所以建文皇帝朱允文還是相信中愈的判斷的。
“臣,知曉了,會盡快拿出一個初步的方案給陛下審閱的。
”
中愈其實現在想的比較多,他知曉拔苗助長不是個好主意,但是卻沒有辦法。
有些東西都是成串型的,如果一樣做不好,其他的都做不好。
“陛下,其實臣的計劃并不保險。
如果做成了陛下将是千古一帝,萬古之君。
可要是做不成,臣将會是千古罪人。
”
功勞是建文皇帝朱允文的,罪過自然是方中愈的。
這件事情的結果不會改變。
不管做還是不做,所有的功勞都是皇家的。
這一點中愈比什麼人都看得清楚。
所以大明報和遜志報宣傳的,都是大明的将士,大明的百姓,大明的朝廷,皇家。
從來沒有刻意的去宣傳過方中愈。
雖然百姓們都知曉一切,都跟他脫不了幹洗,但是看看得懂的人自然知曉,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看不懂的人也就看不懂了。
建文皇帝朱允文自然知曉,這些事情。
天子是沒有錯的。
之前他發表罪己诏的時候,也是向天下臣民表示他有錯。
但是這麼久以來,誰還記得他做了這些錯事呢?
那些錯事都是百官們做的。
連方中愈自己都承認那些錯是他們沒有做好。
雖然跟他們的關系并不大。
“你想好了沒有?
”
建文皇帝朱允文信誓旦旦地看着方中愈。
“回陛下,臣想好了。
”
“既然想好了,那就去做,朕相信。
你會給朕帶來好消息的。
”
不管是什麼原因,建文皇帝,朱允文,此時表達了最大的信任,他相信中愈做的那件事會成功的。
從他自己内心來講,他并不想站在太祖高皇帝的羽翼下,帶領着這個國家慢慢沉寂,然後走向滅亡。
皇家是最不相信萬萬歲的,也不相信,國祚綿延,萬世。
他比誰都清楚,一個王朝有興盛也有衰敗的時候。
既然中愈給了他一個可以延續王朝性命的方法,他自然要僅僅的抓住了。
“臣叩謝陛下信任。
”
方中愈從凳子上起身,收起他那玩世不恭的樣子,跪下來向建文皇帝朱允文表達了自己的謝意。
也許換一個人前來,建文皇帝朱允文不一定能給他這麼大的信任,或者說換一個皇帝恐怕就沒有人願意聽方中愈說這樣的話。
“起來吧。
雖然朕願意給你這個機會,但還是希望你不要掉以輕心,這件事情還是要很慎重的做的。
”
方中愈在賭博,建文皇帝同樣在賭,隻是彼此心知肚明。
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團結在一起,說服那些為大明朝廷做事的人,掌控着大明國脈的人。
“臣,知道。
”
“說吧,你還是沒有回答,朕的問題,到底要從哪方面下手?
”
既然都表達了彼此的信任與支持,那麼就要談正事了。
建文皇帝朱允文之前一直都在考慮怎樣開口,哪裡才是突破口?
但是現在看中愈的樣子,似乎他已經想的很清楚了,所以直接就像中愈說。
從他的眼睛來看,他能考慮的事情舉僅僅局限在表面上,對于深層次的情況,還有待觀瞻。
況且大明皇帝建文皇帝,朱允文畢竟沒有離開過京師。
對于真正的情況,還是來源于下面官員的奏報。
現在錦衣衛的存在幫他解決了很多問題,有很多事情都是下面彙報好了之後直接給他看,最後的結果。
因為中愈的存在,錦衣衛裡的周報恰恰寫的很明白,讓建文皇帝朱允文了解到了外界不少的事情,所以才會現在這麼開明。
他有些後悔為什麼早早的沒有任用方中愈,不過現在還好,他又有些慶幸,至少在他做了這個決定之後,朝廷的局面已經變得很好了。
“臣目前想的也比較簡單,不過臣想問陛下一個問題,陛下知道一個國家的國力強盛有什麼來決定嗎?
”
說是奏隊,其實大部分還是方中愈在回答或者說他來提問,現在啊提的這個問題也是後世的各國家的領導人考慮的問題。
國家的強盛到底由什麼來決定。
“你又來,每次你問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朕真的有些心煩。
因為朕知道,朕的問題和答案,根本就趕不上你的,你有什麼話就說吧。
以後要是再這樣,可就沒有下次了。
”
建文皇帝朱允文皺了皺眉頭,又吓唬了一下方中愈,雖然他知曉這點吓唬根本就沒有什麼用。
“得得得,臣說,臣說,陛下不要生氣。
陛下,其實一個國家要想強盛,最基礎的是人。
”
中愈也不賣關子了,他也隻想建文皇帝朱允文說的是事實,他要做的這件事情根本就沒有必要這麼複雜,也許是之前總是喜歡這樣做,所以才會不斷的問别人問題,把這個習慣也帶到建文皇帝朱允文的面前了。
“人?
”
建文皇帝朱允文聽着有些迷糊,人,朝廷統治的百姓有很多呀,幹嘛中愈要這樣說呢,不過他也知道中愈既然如此,鄭重的提出來自然會有其他的想法,所以他看着中愈眼神裡露出征詢的意思。
“是的,陛下,您還記得當初曾告訴您的民權與君權的關系嗎?
其實先目前來看朝廷将百姓限制的太過死,世農工商雖然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國策,但是時至今日,這些東西有很多都沒有辦法,适合現在的大明朝廷了。
朝廷統治的區域越來越大,朝廷統治下的百姓越來越多,咱們需要更靈活,更變通的方式來處理這些而做到這一切的都是人。
”
建文皇帝若有所思示意中愈繼續說。
“陛下,治國需要人才,這一點想必陛下是知道的,如果隻有100個人,陛下可能從裡面挑出一個人才那如果有1000個人,畢竟是不是能挑出兩個呢?
如果有1萬個人陛下是不是能挑出100個甚至更多呢?
所以激素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如果陛下統治的人,樹木越來越多的話,想bb從裡面可以挑出來的人才,也就越來越多。
。
”
建文皇帝朱允文聽出來了,在中域的話中,如今朝廷的重臣都算不得人才。
不過他也沒有反駁,因為他早就知曉中愈對那些一直靠寫八股文寫文章來證明自己有才幹的官員,并不是太喜歡。
相比而言,他更喜歡那些能夠做出來東西的工匠,能夠在某些事情上做出突破的人。
這一點從他之前大力獎賞那些研發水泥的工匠就可以看得出來。
或者說中愈更喜歡那些可可以照出東西來的人。
實實在在的東西才是更讓人喜歡的,中愈就是這樣,一個人。
“你說的有道理,不過人多了要吃什麼了?
朝廷,現在的情況你是知曉的,很多老百姓都還吃不了太多。
這一點戶部已經跟朕,提過很多次了,不少地方的百姓是不能吃三頓飯的,況且要增加人口,這方法又如何出來呢。
你說的這些都隻能想象,退一步說就算是有這樣的方法,朕又能等多少年,十年,20年,還是30年?
”
建文皇帝朱允文,覺得中愈說的很有道理,但是卻又覺得這樣的方法現在不是靠譜。
不說别的,光是糧食這一塊,就難以解決,大明有太多的人。
田地又不能豐産。
所以吃的就難以解決,更别說養活這麼多人了。
這場戰争已經消耗了,大明朝太多的力量,之前的國庫也都揮霍一空。
現在要是有其他的想法的話,就更加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