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說話隻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蘊含的道理卻是非常的多,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人的思緒瞬間萬千,這也是他們所能想到的一環。
建文皇帝朱允炆不想這樣做,可是他不得不這樣做,他要為大明謀的一個更加長遠的未來。
朱家天下不能在他的手裡丢去,那麼就隻能發揚光大。
守成的君王隻能一輩子待在皇宮裡面,用奏折來了解天下大事,指揮着朝堂大臣去辦理朝政,這不是他願意做的。
也許以前,他是這樣做的,但是現在,他真的不願意。
朝堂上的事情本來就說不清楚。
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就需要莫大的勇氣。
建文皇帝朱允文的一番話說的是慷慨激昂,蓬勃霸氣。
但是對于坐在下面的諸位王爺和燕王朱棣來說,無異于霹靂,因為事情一下子變得簡單起來了。
皇位讓給你又如何?
能打敗你第一次,也能打敗你第二次?
其他的王爺心裡其實還是挺緊張的,但有卻不得不佩服建文皇帝這樣的灑脫。
雖然他們不願意相信,但是卻又不得不承認,事情,正如見皇帝朱允文所說,能夠打敗他們,第一次竟然能夠打敗他們第二次,那些之前對皇位沒有什麼野心的王爺們現在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這個侄子已經遠遠的超出了他們太多太多。
再加上這一次飛地的出現,已經把他的聲望推向了頂峰。
他們甚至可以預見到,如果這個消息傳遞出去,恐怕将會引起一場大的風暴。
之前他們沒有想到一些問題,但是當建文皇帝朱允炆把這個話完完全展開之後,他們突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真的不如自己的這位侄子皇帝。
朝廷現在需不需要這樣的功績,需要,對于朝廷裡的每一個人來說,現在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如今他們之前想要經曆的一切。
建文皇帝朱允炆之前,不管他做得有多差,不管他,因為自己的權力對他的皇叔們做了些什麼,可是現在都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現在對于他來說。
這份功績已經足以讓他能夠在這個位置上呆得很久很久。
燕王朱棣這個時候頭腦裡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也許他真的不如建文皇帝朱允文,或者說他内心裡還有另外的聲音在告訴自己,要是方中愈是他這邊的人就好了。
如果到了這個時候,他還不明白這其中的關鍵是誰在影響,那麼他可就真的不配做燕王朱棣了,正是因為他心裡都清楚,如果沒有方中愈,不會出現目前的情況。
就算沒有得到确切的消息,他也可以咬死,這肯定跟方中愈有關。
“也許是我錯了。
就算是我可以保證服從帝國的命令,但以後呢,以後誰也說不清楚。
”
燕王朱棣思索萬分,最後說出這樣的話語。
其他人也明白燕王朱棣的意思,就算這個時候他臣服建文皇帝朱允炆,可對于以後,以後,他身邊的人,以後接任他王位的人。
離大明本土這麼遠,他們會遵守中央朝廷的命令嗎?
“四王叔,朕說過了,大明帝國,遵守華夏禮儀,守我華夏習俗,學我華夏文化,在這裡朕所說的話,自然會起到令行禁止的結果,但是大明南洲離本土之遠,恐怕超出了諸位王叔的想象,那裡本來朝廷的力量可能就有限,但是隻要那裡的百姓說大明話,遵從大明禮儀,他們自然會以大明為榜樣,當然朝廷也會另外選擇一名勳貴,世鎮南洲,代表朝廷,行天子事。
”
建文皇帝朱允炆說出來的話,這才是他所想表達的意思,諸位王爺們也明白了,朝廷雖然讓兩位王爺有了世封的封地,但是還是要受到朝廷的監管,隻是這個監管的力度卻放得很松。
他們心裡現在也知道,這也是朝廷現在能做的最大的讓步,畢竟朝廷需要有人來守住大明的國土,況且那裡人生地不熟,要想永永遠遠的掌控在帝國手中,必然需要強有力的人物,正是如今燕王和齊王是最好的人選,至少在建文皇帝朱允文眼中是這樣的,其他人也沒有多餘的話說,畢竟剛剛争取的人已經争取過了。
“那好吧。
我知道了。
”
燕王朱棣想到自己的這個侄子真的是越來越了不起了,緊緊的抓住了他的軟肋。
但是确确實實收到了他的心裡話,這畢竟是他們的江山,朱家的江山,要掌控在朱家人的手裡。
遼王朱植說道,“陛下,分封有利有弊,父皇之前所做之事如今弊端已現,倘若實封,以後之事難料,恐怕動搖國本,不可不慎。
”
雖然建文皇帝朱允炆已經把話都說過了。
但是遼王朱植還是想勸解一番,畢竟從他的角度上來講,事情發展到如今地步,終究與分封制有關。
燕王朱棣倒是對他這個弟弟刮目相看,恐怕這個時候也就他願意說這個話了。
齊王倒是怒目相視,似乎不相信他的這個弟弟居然說出這樣的話。
“遼王叔不必擔心,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朕已經決定了,剛剛大明混一圖,諸位王叔也看了,倘若有其他地方發掘到,諸位王叔都可以實封為王。
”
這句話說出來,其他的王爺們都沸騰了,在最開始的時候,畢竟大明南洲拿出來,他們也沒有那麼多妄想,朝廷的想法,拿不準,建文皇帝朱允炆能不能做主還是兩說,但是如今建文皇帝朱允炆已經把話都說出來了,那麼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值得相信的。
世封為王,現在他們所處的地位是不一樣的。
“臣等謝陛下。
”
這個時候大家心裡都有一些心悅臣服了,畢竟到了這個時候,建文皇帝朱允炆還瞞着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用。
“好了,諸位王叔,朕言盡于此,除了恢複王爵的諸位王叔還必須留在京師以外,其他的王叔可以回到封地上去了,在封地上要積極幫助朝廷官員實行朝廷最新的政策,到時候如果有新的封地,朕會優先實行換封。
”
在場的諸位王爺都紛紛稱是。
他們已經不懷疑建文皇帝的決心了,因為對于建文皇帝朱允炆來講,現在就是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下去,他們要承擔的隻不過是一部分。
回到自己的封地,幫助朝廷的官員實行新的政策,這已經是對他們的優待了,畢竟他們并不是主力,隻要不做阻攔即可。
諸位王爺也紛紛告退,建文皇帝朱允文留下了燕王朱棣和齊王。
“二位王叔,今天要說的話朕都已經說完了,在這段時間,你們可以招兵買馬,甚至招募那些願意去大明南洲的工匠,教師,大夫等等,甚至是朕允許,你們招攏舊部,隻要他們願意離開大明本土,朕會責令相關部門一一放行。
”
這已經是很大的恩典,對于燕王朱棣來說,他手下的那些人現在都是叛軍,甚至是逃竄的那一部分人,朝廷如今也沒有大加的搜索。
建文皇帝朱允炆已經對他們放松的很低的要求了。
“臣謝陛下。
”
今日每個人都懷着不同的心思來到皇城,如今又帶着不同的想法離開了皇宮。
剛出宮,他們就發現自家的管家在等着他們。
打斷了各自管家的說話,直接下令快點回歸王府。
每一個人都很興奮,是言語中和行動中表現出來的興奮,而不是假裝出來的興奮。
“現在情況怎麼樣了?
”
方中愈在北鎮撫司坐鎮的時候,還不忘關注皇宮這邊的情況,今天晚上他沒有在,主要是因為他還要負責地方上的情況,畢竟這一大幫子人,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要操勞好。
“大人,陛下已經按照之前和你讨論的話題告訴了這位王爺,如今諸位王爺,都非常高興的離開了皇宮,燕王爺和齊王爺最後離開的,想必陛下是想告訴他們,可以在大明本土招募各種各樣的人才去建設大明南洲了。
”
汪雨辰越發的佩服方中愈的,因為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中愈的掌控之中。
“二位王爺有沒有向陛下打聽,将會派遣了一位勳貴世封南洲?
”
方中愈似乎對于之前所發生的一切并不在乎,好像他預料之中就是這樣的事情一樣。
汪雨辰看了看自己手中剛剛彙集的資料,說道。
“這個都沒有,兩位王爺在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都表現的非常高興,沒有一個人向陛下詢問,會派遣了一位勳貴去大明南洲。
”
現在他也發現問題了,之前他沒有想到,但是如今雙方中愈提醒,他立馬就猜到了方中愈的意思,那就是說兩位王爺似乎根本就不擔心朝廷會派誰去。
“當然不會這樣吧,兩位王爺如今還沒有離開京師,不會有那些想法吧。
”
越說他的聲音越低了,似乎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如果有這樣的機會,兩位王爺肯定是要争奪一番的,甚至是把那裡打造成自己的一個據點都有可能。
“雖然話是這樣說,但是我們還要做好準備,叫咱們的人都機靈點,如果兩位王爺要招募的話,咱們裡面那些沒有家庭,妻兒或者是不是家中獨子的,願意執行這個任務的,可以安排他們去。
”
“那要啟用他們嗎?
”
“不用,潛伏就可以了,現在還沒有到用他們的時候,如果他們真的選擇去大明南洲,那麼他們唯一的事情就是關注好,那裡所發生的一切,每隔一段時間傳一次信息回來即可,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要引起兩位王爺的注意。
”
這是方中愈的安排,但是聽在汪雨辰的頭腦中,就有其他的想法了,派遣這些人去又要收集信息,恐怕非常的困難,再加上在兩位王爺的眼皮子底下,把信息傳遞回來,肯定會暴露的。
“要是咱們的人暴露了怎麼辦?
畢竟這麼遠,咱們也沒有辦法為他們提供庇護,一切都隻能依靠他們自己,雖然我相信咱們的兄弟們能夠有能力,有經驗,把這些事情做好,可畢竟是遠離大明本土,屬下還是有些擔心。
”
“如果如果真的出現了問題,就讓他們向勳貴府求救吧。
”
方中愈這樣說也是有原因的,畢竟朝廷能夠派去鎮守大明南洲州的勳貴畢竟是站在朝廷這一方的,也就是說,不可能做任錦衣衛的人見死不救。
他們過得了自己那一關,但卻過不了方中愈這一關,對于方中愈來講,如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明朝廷給了他們,這個機會自然要為方中愈考慮,方中愈個人不可能就那樣無緣無故的犧牲了。
“好了,這些事情說下立馬去做,具體的細節問題也會跟不了團隊他們商量的,那咱們這人情報設立等級?
”
“最高級,其他人無權查閱。
”
“是。
”
安排事情起來總是很簡單,但做起來就非常的困難,就好像方中愈今天一整天都坐在這裡,把所有的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親眼看着自己之前所安排的事情,慢慢的變好。
今天隻不過是他和建文皇帝朱允炆兩個人為了之前和之後的事所做的一種演練,這一切都取決于諸位王爺的态度,還有後續事情的發展,畢竟大明南洲離帝國本土還是太過遙遠,有些消息就算是傳遞過來,也需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他們必須要保證兩位王爺在受到監控的同時,又能獨立發展,甚至是幫助朝廷穩固這一國土。
諸位王爺也剛剛回到家,朝廷裡面的旨意就來了,送上了大明混一圖的精編版,也就是他們曾經在皇宮裡看到那幅圖的縮小版。
建文皇帝朱允炆隻給了他們一句話。
“這才是大明的江山,朱家的江山,應該由朱家人來保護。
”
其他的人或許不懂什麼意思,但是今天在皇宮裡參加宴請的諸位王爺,心裡卻非常的清楚,這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給他們的一種承諾和鞭策。
想要獲得更多,就要付出更多,想要守護,就得有守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