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的熱鬧勁,也是告一般落。
關于山東的消息,不停地送進京裡。
殷懷玺使連橫之策,與山東的朝官們裡應外合,大破了氏族聯盟的局面。
殷懷玺使離間之計,策反了山東部分氏族,連同他們一起抗擊李其廣。
……
整個京兆都沸騰了。
世人皆知,山東就是一塊硬骨頭,大周曆代皇帝都啃了幾百年了,是越啃越硬,現在是硬到,無人敢啃了。
但是!
殷懷玺不光啃了,還真啃下了幾斤肉。
破了氏族聯盟,以緻李其廣勢如散沙,竟還策反了氏族,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山東的勝局已定,差的隻有李其廣的項上人頭,及其下一幹叛黨的皿。
虞幼窈尋來了長安,将一個冊子交給了他:“找幾個書說先生,照冊子上頭的内容,将表哥破山東大局的事編成故事,在京裡酒樓,茶館裡宣揚。
”
說書先生都有功名在身,《大周律》上有明文規定,有功名之人,可在公開場合議政,所涉之人事,隻要不是子虛烏有,胡編亂造,皆不問罪。
這是明面上的。
若是言辭之中得罪了人,叫人暗地裡修理,《大周律》也是管不了的。
說書先生都會找有背景的茶樓,酒樓,隻要不是把人往死了得罪,便是有幾句不妥,也不好計較了。
長安有些不解:“少主已經是名聲大噪,為何還要特意尋人大肆宣揚。
”
虞幼窈淡聲道:“有三個原因。
”
長安聽得一愣,絞盡了腦汁也想不出到底是哪三個原因。
虞幼窈對長安的智商已經不抱希望,表哥也說了,他之所以将長安帶在身邊,就是因為長安智商比較“感人”。
缺點是,有時侯讓人挺頭疼的。
不過優點也很明顯,這樣的人适合擺在明面上,不容易惹人懷疑。
“葉寒淵敲登聞鼓,狀告長興侯十宗罪,每一罪都是有理有據,按道理說,隻要長興侯押解進京,經三司會審,罪名就能定下來,可現實是,長興侯六月就已經押解進京,三司會審都審了快三個月,至今沒有結果。
”
長安沒明白她的意思:“三司會審本就繁雜得很,審上三五個月也沒什麼奇怪吧!
”
虞幼窈也是服氣了,隻好解釋:“那也要看是什麼案子,像迫害皇族,并且在證據充足的情況下,自然是能盡快結案,就盡快結案,畢竟這種案子都是拖得越久,牽連越廣,幹系越大,誰也不能保證,什麼時侯這誅滅九族的大禍,就輪到自己頭上了,朝臣們不敢輕忽。
”
長安回過味來:“老王爺的案子是不是有什麼内情?
”
虞幼窈點頭:“整個幽王府被長興侯,并幽州大小官員,豪紳們迫害,緻家破人亡,幽王殿下更是背上了“謀逆”的罪名,世子殷懷玺更是殘病一身,一旦長興侯的罪名确認下來,幽王洗刷了冤情,平反一事就刻不容緩了。
”
長安還是不明所以:“這是理所當然啊!
”
話都說到這份上,就是個榆木腦袋也能聽出其中端倪了,虞幼窈無語了半晌:“你要明白,幽王一家雖是被長興侯等人迫害,但是身為帝王,誤殺功臣良将,殘害手足,也足夠在史書上,記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有損帝王威嚴,于名聲有暇。
”
長安瞪大了眼睛:“所以,三司會審一直沒有結果,是狗皇帝授意?
!
他怎麼敢?
不管怎麼說,老王爺也是皇族中人,這麼多年來,為他守疆沃土,功在千秋,他怎麼能為了一己私欲,置老王爺清名于不顧?
”
虞幼窈微微一歎:“最是無情帝王家,皇帝他不是不為幽王洗涮冤情,也不是不為幽王平反,他隻是想看看山東的戰事,表哥能做到哪一步,再決定幽王的冤情該如何洗涮,該平反到哪個地步,參與三司會審的朝臣們洞察聖心,揣磨聖意,所以一直拖延着三司會審的進度。
”
若沒有山東叛亂這一事,幽王依舊會被平反,隻是在平反的前提下,一代英明神武的幽王殿下,少不得要身染一些污名。
比如,在封地上橫行霸道,這才逼得北地大小朝官,豪紳們,不得不聯合起來,奮起反抗,冒着迫害皇族,誅連九族的風險,陷害幽王。
屆時,這些人已經人頭落地,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也是任憑朝廷說了算,百姓們敬仰幽王,是因為幽王鎮守幽州。
但他到底是個什麼人,沒有人知道,自然也會聽信這些流言。
幽王名聲有瑕,便是洗涮了冤情,也沒有好名聲了。
皇上誤殺了功臣良将,也能說是受奸黨蒙蔽,情有可原。
還能說是幽王自己殘暴不仁,在北地樹敵,死有餘辜。
史書上最多也是好壞參半,對皇上的威嚴名聲,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身為皇帝,他隻需要好好的恩賞幽王的遺孤,做一個好皇伯,就足以将史書上,那僅剩一星半點的污名徹底洗涮。
長安憤憤地握緊了雙拳:“如果少主打了勝仗,老王爺才能真正的洗涮冤情,如果少主吃了敗仗,老爺子便是平反了,怕也不光彩?
”
虞幼窈點頭,又搖頭:“打了勝仗,幽王殿下的冤情未必也能洗涮幹淨,關鍵要看,這一戰對朝局,對天下的影響,單看我們怎麼去運作。
”
長安恍然大悟:“你将山東的戰事寫成了話本子,是想為少主造勢,加大這一戰,對天下,對朝局的影響力。
”
虞幼窈颔首:“幽王一案,各地民憤四起,這個時候凝聚民心,安定民心,才足以影響朝堂,我要讓這九州天下,四海八荒,人人都知道,幽王世子殷懷玺,縱是弱歲,殘病,依然是武曲下凡,有養濟九州之肚量,懷掃盡四海之乾坤,刀筆敢欺蕭相國,聲名不讓孟嘗君。
”
長安恍惚地點頭,又問:“那第二個原因呢?
”
虞幼窈淡聲道:“你可知,随表哥一起出征的,還有幾位身經百戰的老将,其中名聲最盛的就是常甯伯,此人出身草莽,全憑一已之力封爵拜将,在一幹出身寒門的武将之中,有極高的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