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重生嫡女不追夫,攝政王毛遂自薦

第901章

  齊雍淡聲說:“三皇子在戶部觀政,發現戶部稅收逐年下降,以至于國庫虧空難填,好在這些年年景不錯,這才勉強支撐。”

  沈岐便想到隆盛行一案,查抄的數萬萬巨财......

  這筆巨财充入國庫後,國庫是前所未有充盈。

  “三皇子便覺着,天高皇帝遠,人丁可以瞞報,納多少稅,不是朝廷說了算,而是朝中權貴、地方官員、鄉紳說了算,上上下下,層層盤剝,百姓自己都養活不起,何況是納丁稅,隐瞞人丁,逃稅避稅,自然會成為常态。”

  自皇上登基之後,大周朝的年景一年比一年好,糧價也很平穩,皇上在朝中單開了農事監,這些年試種了一些,比較高産的新種,尤其一種名叫番薯的作物,不挑土質,不挑氣候,且産量極高,全國都能種植,但人口卻并無明顯增長,這明顯有問題。

  三皇子認為,地方官員與朝中權貴,官官相護,隐瞞丁戶,虧污丁稅,是首禍。

  田少或無田的百姓,靠着租田過活,淪為佃戶,被繁重的田租壓榨,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自然繳不起丁稅,也向朝廷隐瞞丁口。

  年景越好,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并沒有比從前好過。

  說白了,還是手中無田。

  權貴享有不納稅的特權,百姓手中的田地,落入權貴手中,權貴不用繳稅,百姓沒錢繳稅,久而久之,國庫自然空虛。

  可大周朝開國之後,第一項國策就是還田于民,田畝是老百姓的根子,他們的田哪裡去了?

  “三皇子提出,田畝數量掌握在朝廷手裡,各地多少田,便向朝廷納多少稅,是朝廷說了算,百姓自己有田有糧,豐年時依舊例照繳,災年減稅,朝廷收支平衡,才能福澤天下。”

  大周朝有多大疆土,各地有多少田畝,戶部都有詳細的記錄,這是作不得假的。

  那些徹底落入權貴手中的田地,暫時沒法追究。

  但屯田屬于朝廷,數量仍是十分可觀,如果實行按畝納稅,便可以完全被朝廷掌握在手。

  一旦按畝納稅試推成功,百姓定會積極開荒,百姓開荒的田畝,有了按田納稅後,就不會被人奪走了,仔細伺弄兩三年,就能出莊稼。

  大周朝對開荒的政策十分完善,三年不繳稅,三年後繳兩分稅,之後逐年增長,直到與國家頒發的稅法持平。

  且開荒耕種的種子,朝廷也是有一定的優待。

  沈岐贊歎不已:“三皇子小小年歲,便有這樣的見解。”

  齊雍笑了笑:“古往今來,不是沒人想到過這樣的政策,但因實行阻力太大,沒有能推行罷了。”

  “如今也是恰逢其會,借了軍屯案的苗頭。”

  軍機房剛提議整改時,甘隴一帶就有不少田多丁少的土棍,聚衆到各個地方衙門鬧事,事情鬧得很大。

  地方的官員驚慌失措,即令官員勸散,一個個上疏朝廷,要延緩再議。

  但是,沒過多久,又被有丁無田的百姓,及衛所的軍戶們,集鄉民圍轅吵鬧更甚,萬千上萬人鬧出了更大的聲勢。

  衙門裡的丁差都束手無策,這麼多人不能驅逐,不能打罵,一不小心就要官逼民反,鬧出民亂,衙門首當其沖。

  地方官員更是吓得連府門都不敢出。

  生怕鬧出了民亂,腦袋不保。

  此一件事,就能看出大多普通百姓,甚至是軍士手中田少,或根本無田,大周朝的田畝大多都聚集在土豪、鄉紳、權貴之手。

  此事又引發了一幫士夫清流們的憤慨。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