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卡勒德・胡賽尼:阿富汗文化是我的根源
李繼宏:《追風筝的人》是你的處女作,但卻顯示了成熟的叙事技巧和複雜嚴謹的結構,你如何會想到寫這樣一部小說?
花了多長時間來完成它?
胡賽尼:我想這部小說主要人物的形象其實在我的心裡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也許幾十年,它來源于我在阿富汗度過的童年生活。
但是,真正迸出寫一部小說的靈感是在看了一條新聞之後,新聞報道說在阿富汗,塔利班禁止人們放風筝。
這件事情讓我很震動,我是一個在喀爾長大的人,我的成長是伴随着放風筝和鬥風筝的,那是阿富汗的孩子們最重要的活動。
後來我寫了一個短篇故事,内容是關于兩個在喀布爾長大的男孩之間的愛和鬥風筝的故事。
這個故事寫好之後一直被我擱置起來,直到2001年3月,我重新拿起它,發現這個小故事裡面其實還隐藏着一個更大的故事。
從那時起,我讓自己開始面對一個新的挑戰:把這個故事擴展成一本書。
很快,我沉浸在阿米爾、哈桑和爸爸的世界裡,15個月後,我完成了初稿。
李繼宏:《追風筝的人》的一些寫作技巧明顯地具有西方文學的特點,比如時間的轉換,阿米爾的心理描寫,你是不是廣泛閱讀過西方文學作品?
你最喜歡哪位作家的作品?
為什麼?
胡賽尼:我确實閱讀過很多西方文學作品,我承認我的寫作首先受到西方作家的影響,然後才是阿富汗文學的影響。
阿富汗文化是我的根源,我繼承了阿富汗人說故事的方法,這在我們國家是很普遍的口頭技巧。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身邊就有很多說故事的高手,他們能很快地吸引聽衆的注意力,講一個讓人聽了還想再聽的故事。
但是我的寫作風格和寫作方法是受到西方作家的影響的。
很難說具體哪個作家影響了我,我覺得我所閱讀過的每部作品都讓我受益匪淺。
我喜歡的作家有卡羅爾・希爾茲、艾麗絲・門羅、柯慈、埃德加・勞倫斯・多克托羅、裘帕・拉希莉、沃利・藍姆、約翰・契弗等等。
李繼宏:據說電影《追風筝的人》正在制作中,你知道大概什麼時候上映嗎?
你對電影有什麼期望?
胡賽尼:《追風筝的人》的電影正在由夢工廠制作,導演是馬克・福斯特,他曾經執導過《尋找夢幻島》、《死囚之舞》等影片,他将制作《追風筝的人》。
大衛・貝尼爾夫是這部電影的編劇,已經寫好了劇本的初稿,他曾經是《第二十五小時》的編劇,劇本的第二稿馬上就能出來了。
劇組希望今年下半年能開始拍攝,并且将在阿富汗近鄰的中國西部拍攝取景。
導演的才華和劇組的創造力讓我對這部電影充滿了很高的期待。
盡管我知道看到一部完整的作品被改動是件不容易的事,但電影是完全不同的媒介,改動是必需的。
大衛・貝尼爾夫斟詞酌句的改編很成功,劇本十分動人,而且忠于原著。
所以我的期望很高。
李繼宏:你曾經來過中國嗎?
你知道哪些中國作家?
胡賽尼:很遺憾,我從沒去過中國。
我最喜歡的中國作家是哈金,他的小說《等待》簡潔而充滿詩情畫意,到結尾的時候尤其顯得才華橫溢。
此外,我還很喜歡譚恩美,她的詩歌清澈、簡約、直指人心,讓我欽佩不已。
李繼宏:現在你已經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了,還做醫生的工作嗎?
你的下一部小說什麼時候問世?
能透露一下它的内容嗎?
胡賽尼:我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沒有從事醫生應該從事的工作了,這是為了完成我的第二部小說,以及為《追風筝的人》做一些宣傳。
我正在寫作第二部關于阿富汗的小說。
《追風筝的人》讨論的主題是種族、階級、宗教,而第二本書(盡管書名還沒有确定)将更關注兩性之間的事情,描述一些阿富汗婦女的故事。
主角是兩個女子,将以兩個人的生活環境為中心,這種環境造就了她們倆深厚悠長的友誼,阿富汗的政治和曆史劇變将又一次成為故事的背景。
現在新書進展很順利,我希望再用三四個月就能完成創作,能在2007年春天在美國出版。
李繼宏:《追風筝的人》中文版在中國出版後也相當成功。
我收到了很多讀者的E-mail,有人告訴我這是他讀過的最有才氣的、最美的書。
你将來有可能來中國嗎?
胡賽尼:我很向往中國,安拉保佑,讓我有一天能夠去這個美麗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