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将至之際,一場兵鋒所向的暴風雪,冷酷無情的席卷了玉門關。
玉門關,乃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曾幾何時,這裡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可惜,随着戰火的侵襲,這裡如今早已繁華落盡,殘破不堪了。
據《漢書》中的西域傳記載,在後漢初年,也就是光武帝劉秀推翻王莽篡政,建立曆史上的東漢,也就是後漢時期,匈奴人被西漢也就是前漢的光武帝劉徹打敗,其中一部分人逃竄到了西域,并逐漸控制當地的土著居民,源于匈奴人好勇鬥狠的性格,龐大的西域慢慢的分列成了數十個國家,故有西域三十六之稱。
可是實際上,這個總稱并不全面,這隻是歸附在漢統治下的一部分西域小國罷了,其實,在西漢所設立的西域都護府所管轄的西域三十六國之外,還有十餘個小國,并沒有向西漢投誠,絕不接受西漢的節制。
近些年來,西域各國之間不斷地相互兼并攻伐,一些實力弱小的國家,已經滅亡了,形成了以鄯善、車師等幾個大國并起的局面。
現在西域究竟還有多少個國家,恐怕連西域人自己都說不清楚了。
在大漢通往西域的遙遠路途中,玉門關就是一個分界嶺。
玉門關以西,便統稱為西域之地,玉門關之内,則是大漢的疆土。
西域氣候寒冷,此刻又是寒冬,緊挨着玉門關的幾個小國,絕然沒有想到,大漢精兵會在這個時候發起毫無征兆的進攻,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且末、若羌兩國便被張遼和高順分别攻破,打了一個開門紅的大勝仗。
這兩個小國的國力較為弱小,放在西域各國中,排名至少也要在三十位開外了,連大漢一個普通的郡都比不上,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内被征服,也就不足為奇了。
更何況随着近數十年大漢内鬥不休,風雨飄雨,根本就沒有力量壓制西域各國,西域各國自然也就放松了警惕,認為大漢是不會派兵打過來的了。
馬超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才提前秘密練兵,并且針對西域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情況,專門訓練了一支三萬人的精兵,提前做好了戰鬥的各種準備,以有心算無心,西域各國在這支精兵的刀鋒之下一觸即潰,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當然了,除了兵力懸殊的原因之外,張遼制定的突然襲擊戰略,也奠定了大勝的基礎。
一般來說,嚴冬時節天寒地凍,糧草不易貯備充足,是不利于進兵的,尤其是在西域,限于西域地理環境的影響,這裡的嚴冬更為的寒冷,别說是制式的武器了,就是一塊普通的凡鐵,在嚴寒的作用下,都能生生的凍僵在手掌上,連皮帶肉的拉扯下一大塊兒來。
可就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之下,張遼卻反其道而行之,給部下的将士們每人配備了一副鹿皮手套,這樣握起武器來,雖然依舊寒冷徹骨,但卻不會被寒鐵所傷了。
這些手套,是張遼在接到馬超遠征西域的軍令之後,立刻派人傳書給高順,讓他着人連夜趕制出來的,如今憑着一副副不起眼的鹿皮手套,張遼成功的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在不利的天氣條件下,利用這樣一個小細節扭轉局勢,把不可能轉化為可能,不得不說,張遼不虧為世之名将,沒有辜負馬超對他的殷切期望。
以這樣的方式,張遼的給馬休三兄弟上的第一課,令三人将他敬為天人,同時,也讓被征服的兩個小國,對張遼的畏懼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且末和若羌,帶着心中的畏懼,就此變成了張遼遠征軍的後方大本營,為孤軍深入的遠征軍源源不斷地提供着糧草供給和兵源、雜役的補充,讓張遼在西域有了第一塊兒立足的根據地。
在留下高順和徐晃分别鎮守這塊根據地之後,趁着西域各國還沒有反應過來,張遼親自率軍一路向西突擊,勢如破竹的接連攻破了大宛、小宛等三個小國,以之前拿下的根據地為中線,在西域開辟出了一塊縱橫連接的戰略陣地,一時之間,威震西域,被西域各國之人稱為紫面殺神。
在後續的幾數場激戰中,張遼大膽的啟用了馬休三兄弟,給了他們很大的空間,讓他們展現自己的潛力。
馬休三兄弟也沒有讓張遼失望,他們從最初僅僅統率百餘人的小隊作為偏軍開始,各自用出色的成績回報着張遼的信任,張遼也不遺餘力的對他們進行戰場上的指點,令他們獲益良多。
每戰之後,張遼也都會就他們的表現,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對他們表現好的方面予以肯定,還及時對他們的心理進行疏導,避免了驕傲的情緒在他們的内心中滋長,也讓他們在親手斬殺敵人之後的罪惡感,消弭于無形之中。
總之,接連征服了西域五國之後,馬休三兄弟的成長,是顯著地。
現在張遼已經可以很是放心的讓他們三兄弟,每人各自去指揮一支千人規模的隊伍作戰了。
而且令張遼意想不到的是,這三兄弟的默契程度極高,三人各自帶領部隊進行協同作戰的時候,所發揮出來的殺傷力和威懾力,甚至可以媲美一支五千人規模的精兵部隊了。
張遼逐漸發覺,三人各有所長。
馬休身體素質并不強悍,武藝也是三兄弟中最低微的,可是他的智慧卻遠勝馬鐵、馬岱,帶兵打仗之際,頗有幾分儒将的味道;馬鐵剛好與馬休相反,他不太能應對那些傷腦筋的事情,可身體卻像是鐵打的一般,武藝極為純熟;最小的馬岱,智謀不如馬休,武勇不及馬鐵,可他卻是三兄弟中最全面的一個,小小年紀卻顯得很是沉穩,隐隐間帶着名将之風,張遼在他的身上,甚至看到了自己年幼時的影子。
馬休三兄弟的成長速度之快,大大超出了張遼的預料,張遼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假以時日,這三兄弟必定能在這個亂世中,留下一筆專屬于他們自己的濃墨重彩。
接連征服了五個小國之後,張遼放緩了攻伐的進度,他深明急不如緩的道理,眼下西域諸國因為毫無防備,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暫時兵鋒失色,可若是張遼急于求成,暴露了兵力不足、孤軍遠征的諸多缺陷,被逼得狗急跳牆的西域諸國,一定會臨時組成統一戰線,一緻對外,共同來抵抗張遼所部的兵鋒。
這個時候,震懾敵膽的作用已經産生,張遼也就不着急在繼續攻城略地,他絕不能讓西域各國連成一片,否則的話,雖說西域各國每個小國的兵力都不多,可相加到一起,張遼的三萬精兵是遠遠無法與之比拟的。
馬超隻給了張遼這三萬精兵,無法再抽出多餘的兵力供他使用,他自然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現有的兵力,才能完美的完成馬超交給他的任務。
張遼知道這三萬精兵,已經是極限了,馬超不可能派出更多的兵馬來了,甚至連一支援軍都抽調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張遼是絕不會一味的采取強攻的戰略的,有的時候,智取比強攻更能解決問題。
張遼還清楚,這次遠征西域,是馬超有意的在考察自己。
自己能否順利的交出完美的答卷,将直接關乎到自己今後能否進入馬超軍事集團的核心圈,這是馬超給他的機會,但同時也是考驗。
經過深思熟慮,以及和楊阜、成公英商議過後,張遼當機立斷的做出了暫緩進軍的決定,将大本營紮在最靠近西域内圈大宛,之後開始用全部的精力整頓起已經到手的地盤來,同時按照馬超提前叮囑張遼的,在保留西域各個國家基本信仰的同時,大力的推行漢人的禮儀習慣,讓人們開始接受漢化。
另一方面,張遼還在已經投誠的将士中,尋找物色合意的人選,臨時編成直屬部隊,并對他們進行漢人的作戰訓練。
西域的地域很遼闊,張遼雖說已經掌控了五個小國,可這五個小國隻處于西域的最外圈,這裡的地理地貌,和玉門關附近并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别,越是往西,西域特有的氣候和地貌就越突出,所以張遼為了日後能确保毫無阻礙的向西進軍,他就必須要在當地組建一支可靠的軍隊,利用他們對地理環境的熟悉,去攻打其他的西域各國。
漢軍駐紮在大宛,做出準備進行持久戰的消息,就像是長了翅膀一樣飛快的轉遞到了西域各國,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西域各國的國君們,各自開始在心中盤算起來。
其中一些勢力比較強大的國家,是不願意看到漢人在西域分一杯羹的,他們可沒有忘記,當初大漢鼎盛時期,在西域設立了都護府,對西域各國進行官制,那是他們心中的恥辱,他們自持手中的兵力,此刻絕不想沖到先輩的覆轍,淪為大漢的附庸屬國。
然而,一些勢力弱小的國家國君,心裡卻又完全是另外一番想法了。
因為自身國力孱弱,随時有可能被樓蘭、焉耆、高昌、龜茲着四大強國吞并,所以比鄰這四大強國的一些小國國君們,甚至願意接受漢人的統治,至少這樣的話,他們不會被滅國,可若是被四大強國吞并了,那就是真正的滅種滅國了。
還有另外一部分的國君,他們所在的國家因為和四大強國并不相鄰,沒有随時被吞并的危險,所以他們既不願意接受漢人的統治,也不願意依附于西域的四大強國,隻想保持中立而已,大有作壁上觀的意思。
這些國君們不同的反應,随着張遼軍營外緊内松狀态下,探馬們的進進出出,悉數呈遞到了張遼的桌案之上,為張遼制定下一步計劃,夯實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