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家壽宴結局大有虎頭蛇尾之嫌。
不過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依然能夠讓人津津樂道。
隻是,在說書人還沒有把南山瞎子、遊家遊太姑、《生死經》和莫非等串聯一起時,在那個瞎子飄身而去不知所蹤之時,在那些個來自大秦、漢國人粉墨登場、搭台唱戲之時。
皇宮之中,帝王一怒。
擺立在大殿上的龍案一劈兩半,整個朝堂之上的半數朝臣瑟瑟發抖,皇帝大手一揮,雖未流屍百萬,卻也石破天驚。
一道敕令下發,懸天府五官全部出動,數以萬計的懸天府黑色鷹爪從長安四方向滄海書院聚焦。
涼春秋一襲黑袍,手持聖旨,絕塵而去,身後跟着黑壓壓的懸天府士兵,呈現肅殺之勢。
不像頒布聖旨,倒像是捉賊拿奸。
當年燕雲一戰,滄海書院幾乎耗光了所有的民間威望,書院上下一心,在戰争期間,無數個仁人義士湧現出來。
加上李言蹊背後的推波助瀾,百姓聞風而動,一場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爆發。
但是唐皇壯士斷腕,為了将莫非置于死地,不僅讓漢陽王不遠千裡前去霸州城,更是在戰争占有士氣優勢的情況下,與大秦安通款曲,裡應外合,将莫非在燕雲十六郡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
如今,燕雲十六郡已是大秦的囊中之物,當年在燕雲十六郡中不管那些撲朔迷離事件背後有什麼樣的隐情。
對長安百姓來說,對大唐子民來說,沒有守護住燕雲十六郡的莫非終究是個沒有守住大唐領地的将軍。
這無關于唐皇的決策,也無關于大秦的兵力優勢。
結果就是一切的證明!
所以,當成千上萬的懸天府士兵将滄海書院團團圍住,誓要找莫非問罪時,此時的長安百姓,多數都是報以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态。
對他們來說,莫非終究不再是神壇上的莫非,從神壇摔下來的他當沒有人仰望時,亦沒有人會追捧。
涼春秋快馬揚鞭,數盞茶的功夫就從懸天府趕到了滄海書院。
此時的滄海書院,在夫子和葉學思等人的強力鎮壓下,所有的學子都旁若無人的上學讀書。
隻有滄海書院的大門處,面對涼春秋以及懸天府五官旗下的士兵,餘小花像是接待尋常的到訪者一樣,令人登記在冊,又派人前去請莫非出來。
楊閻不耐煩的就想教訓餘小花,隻是他一個巴掌扇過去,就被餘小花以更快的巴掌擋了過去并重重的甩在了臉上。
楊閻受了這等奇恥大辱,作為楊閻的主人涼春秋豈能不氣,打狗還要看主人!
滄海書院的一個門衛就能不将楊閻放在眼裡,那麼還會将他放在眼裡嗎?
涼春秋正準備出手教訓餘小花這個吓人,眼角卻瞥見陶古夫正在慢吞吞的打掃着庭院。
陶古夫打掃的極認真,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大門處發生的事情,但精明如涼春秋不會真的以為這個九脈武者巅峰,一步已經邁進武道名家的陶古夫真的沒有注意到這裡的情況。
倘若他出手,隻怕下一秒,自己便要和這個恐怖的老頭對上了。
涼春秋在這一刻,依然使出了自己難得的耐心。
……
莫非大概已經料到會有此一天,讓丫丫從廚房的搗藥壇裡找出丹書鐵劵,還給唐皇。
至于莫非,則是繼續專心的打理自己的草藥,仿佛圍着滄海書院的那些士兵不是懸天府的惡狗。
莫非懶得出門應付客人,這個差事隻能交給丫丫,丫丫心裡老大的不情願。
一頁書院距離滄海書院的正門是個不長不短的距離,丫丫磨磨蹭蹭的走了好久才到正門。
面對涼春秋以及那些氣勢洶洶的士兵,丫丫的臉色自始至終沒有發生一絲改變,涼春秋剛準備問莫非為何沒有出來接旨,丫丫手中的丹書鐵券已經扔在了涼春秋的身上。
涼春秋此時有氣發不得,事實上,這份聖旨的内容也就是唐皇對于莫非的所作所為進行一個公開的指責和批評。
但這些指責和批評想要達到的效果,除了是告訴天下人莫非的所作所為是多麼的大逆不道之外,就是要順勢取回莫非的保護傘——丹書鐵券!
誰能想到,他們雄赳赳、氣昂昂的從懸天府率兵而來,卻是以這麼憋屈的方式收回丹書鐵券。
涼春秋心思翻轉間,就想給莫非扣一個大逆不道、藐視君王的罪名,然而,話還沒有說出口。
一臉冰冷如霜,絲毫不給人情面的丫丫直接轉身離去,關掉了滄海書院的大門。
“牛人啊!
”
街邊的遠處,有隐隐看到此處情景的人,心裡不禁豎起了大拇指,不管莫非做的是否正确,單說這份膽量和勇氣,這個長安還有幾個人能有這樣的魄力。
涼春秋碰了一鼻子的灰,率兵而來為的就是造勢,結果到最後,灰頭土臉的率兵回去。
然而……過了兩三日之後,真當衆人等待朝堂上的皇帝陛下如何以新的方式處置莫非之時,滄海書院傳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莫非将接任葉公書手中的滄海書院,成為滄海書院的院長。
當年一人過關斬将,一飛沖天,成為天下文會榜首的莫非,将會成為中州四大儒學聖地——滄海書院的院長,年僅二十歲的莫非,将會刷新曆史上的記錄,成為曆史上最年輕的院長,不知是否後有來者,但最起碼前無古人。
葉公書的這一決定,不偏不倚,正好在莫非剛剛被皇帝陛下收回面色金牌的時候,仿佛一巴掌,代表着滄海書院,代表着大唐文道,代表着燕雲百姓,代表着葉家怒火,狠狠的扇向皇帝。
葉家是想給莫非一個資本,也是想給莫非加持。
大唐不能敗在這樣一個皇帝的手上,那就必須要重新洗牌,葉家的無條件支持,是在莫非和皇室間做出了一個無比艱難的選擇。
至于莫非和皇帝最後發展成什麼局勢,葉公書老先生從未考慮過,這個一輩子叱咤文壇的老者,經曆喪子之痛後。
和和氣氣的一輩子終于在這一刻,表達硬氣的說了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