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上空巨大的黑色煙幕,象征着日倭的戰術勝利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悲劇,雖然死亡和毀壞并沒有結束,美軍官兵繼續和大火進行着搏鬥。
小艇躲避着一片片的火海在半水半油的港中搜尋着幸存者,瓦胡島軍醫醫院在奮力搶救數百名燒傷和肢體殘缺的水兵,随傾覆的俄克拉荷馬号沉入港中400多名水手中,也隻有30幾人得救。
太平洋艦隊中唯一幸運的航母薩拉托加号航空母艦不在現場,去了聖疊戈。
其他艦艇倒黴了,包括兩艘航母還在大火中燃燒,無數的人加入到撲滅火焰的行動中。
但是,令太平洋艦隊沒有想到的是,這僅僅是日倭軍的開胃菜,更加猛烈的攻擊開始了。
新的一輪打擊開始了,日倭的飛機像蝗蟲一樣撲過來輪番轟炸,而日倭軍隊趁着珍珠港的混亂,開始登陸。
無疑,太平洋艦隊已經無可救藥,而太平洋上的珍珠已經不再屬于美國。
無線電波穿越浩瀚的太平洋,把這一悲劇的消息傳到美國,告訴他們的總統,太平洋艦隊毀滅了,珍珠港失陷了,包括美國官兵在内,都将喪身于這座島嶼上。
這一天,對于美國人來說,無疑将是悲慘的一天。
“但不論在不在港内,我們每個人都将永遠記住這一時刻。
”1940年2月8日,美國總統在國會發表了其曆史性的演說,而後國會通過了美國總統提交的對日宣戰。
随後,英國政府對日宣戰。
9日,與日本戰鬥了10年的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而後,自由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對日本宣戰。
11日,清高的德國首先對美國宣戰,美國提前被拖入了戰争。
會不會如那一世一樣,美國強大的國家機器開動,給于軸心國沉重的打擊,将拭目以待。
但有一點,與另一世不同的背景,由于另外的原因,美國早已經賣掉了兩艘約克級航空母艦,那麼美國僅剩下一艘約克級航空母艦,這必将大大削減美國海軍的軍事實力。
與之相比,日倭有數量不菲的航空母艦編隊,如此懸殊的海上力量對比,美國人能戰勝日倭人嗎?
能否戰勝日倭軍隊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美國已經沒有選擇,他們已經被日倭人逼上了二戰的漩渦,成為這場世界大戰的參與者。
在日倭軍隊攻擊珍珠港和菲島的時候,其它戰場的戰鬥還在持續,緬甸是日軍南進的另一個獵取的重要目标。
英國在緬甸的守軍隻有一個緬甸師、一個印度師、一個澳大利亞旅和兩營英軍,總共約3.5萬餘人。
日軍進攻緬甸的作戰計劃是伺機進犯印度,以便和德國在中東會師。
七月中旬,日軍第15軍先遣隊進入丹那沙林,奇襲了三個機場,切斷了緬甸至馬來亞的通道,阻止了英軍對馬來亞的支援。
與此同時,日軍越過泰國向緬甸重鎮毛淡棉發動進攻,31日占領了毛淡棉。
接着,日軍兵分兩路北進,西路日軍占領仰光。
9月初,東路日軍沿着伊洛瓦底江北上,向緬甸重鎮曼德勒發起攻擊。
9月中旬,日軍首先擊潰了防守曼德勒以南的6萬英軍,奪取了安羌油田。
接着,日軍企圖繼續向北進攻,結果很不幸在臘戍地區發現了北地義勇軍的蹤迹。
日軍都北地義勇軍的畏懼刻骨銘心,立刻終止了前進的步伐,迅速将這一情況逐級向上報告。
北地義勇軍反擊大英帝國,日倭高層早就知道,為了避免北地義勇軍加入戰團,日倭軍隊必須避免與北地義勇軍發生摩擦,這已經是日方的普遍共識。
消息傳到日倭陸軍部,閑院宮載仁親王說:“大陸的内戰已經爆發,盡管北地義勇軍暫時沒有卷入其中,大概是封天另有想法。
至少在當前戰局還沒有明了之前,封天不打算太早出手。
但是,最終的較量早晚有封天的存在。
如果此時與北地義勇軍發生交火,恐怕會吸引封天的注意力對準帝國軍隊,這将是災難性的後果。
所以,帝國軍隊必須避免與北地義勇軍發生摩擦。
”
陸軍大臣林銑十郎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點點頭,說:“吆西,帝國軍隊必須避開北地義勇軍,我們的目标是印度。
立刻命令帝國軍隊停止北進,繼續追擊英軍。
”
日倭陸軍部迅速下達指令,軍隊避開北地義勇軍,繼續追擊英國軍隊。
在日倭軍隊窮追不舍的情況下,英軍曆盡千辛萬苦,以傷亡1萬餘人的代價,撤到印度的英帕爾城。
完成了清剿任務,日軍占領了緬甸的沿海地區,打開了西進的大門。
日本軍勢如破竹,橫掃東南亞,相繼侵占了泰國、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緬甸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和城市,統治面積達380萬平方公裡。
南進之前,近衛文麿首相揚言日本是亞洲的“解放者”,日軍南下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大東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
然而,在日軍占領了印度支那、泰國、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緬甸之後,馬上露出了猙獰的面目,實行極其野蠻殘酷的法西斯統治。
日倭政府把軍事同盟強加于泰國政府,使泰國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附庸,成為日本侵略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橋頭堡和後勤供應基地。
日倭政府除了以不公平手段大量進口大米、橡膠和錫等商品外,還經常用所謂的軍用票,包括他們自己印刷和發行的泰國紙币,來購買食品和其他物資,結果導緻物價上漲、經濟崩潰。
荷屬東印度是日倭政府在東南亞建立“新秩序”的重點。
因為荷屬東印度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可供侵略戰争需要。
為了完成殖民統治,日倭軍政府成立不到兩周,就宣布禁止一切政治活動,解散一切政黨,甚至不準對現有行政機構進行議論及懸挂國旗,不準唱當地歌曲。
日倭軍事當局為了使當地日本化,強制各級學校,以日語代替荷語;廢除公元紀年,改日本紀年。
每日清晨居民必須向東京“遙拜”,甚至連時鐘也撥快一個半小時,采用東京标準時間。
在經濟上,日倭人大肆掠奪荷蘭和其他盟國國民的财産。
除了由軍政監部管理或移交給日倭公司經營的工廠、礦山和種植園外,大量的金錢及其他财産被日倭人沒收。
東印度群島的對外貿易遭到破壞,引起了島上食物供應的嚴重不足。
為利用當地豐富的人力資源,日倭政府組織“勞務隊”,征募大批爪哇勞動者。
據日倭人的統計,被送到海外的建築工程去幹活的爪哇人達27萬。
這些不幸的人中隻有一小部分活着回家。
菲律賓哥黎希律島上的美軍投降後,日軍順利地侵占了整個菲律賓。
日軍進入馬尼拉的第三天就頒布了戒嚴令,嚴禁一切抗日言行,凡采取反對日軍行動的人均處死刑,并威脅如有一名日本人被傷害,就要處死十名菲律賓人質。
在政治上,日倭政府解散了菲律賓國内的各政治團體,着手組織“新菲律賓服務協會”,強行建立聯保制,對菲律賓人民進行嚴密的控制。
日倭人要該協會的人在發現陌生人時,必須報告日倭當局,并檢舉那些同情抵抗運動的人,否則,住在附近的人全都要連坐。
在經濟上,日軍的目标是力圖把菲律賓由美國的農業附庸國變為日倭的農業附庸國。
菲律賓生産的大米大部分供應了日倭侵略軍,菲島人不得不以糠菜充饑。
在日軍占領期間,大批人死于饑餓。
憤怒的菲律賓人民将日倭政府鼓吹的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斥之為“大東亞共窮圈”。
在教育上,日倭人采用他們一貫的政策,即在還沒有力量審查課程和教科書以及清除他們認為不利的内容之前,先關閉所有的中、小學和大學,待到日語作為一門課程時,方才重新開學。
幾乎和菲律賓的情況一樣,日軍在占領了整個緬甸之後,日軍司令飯田祥二郎就宣布軍事管制,依靠武力推行“大東亞新秩序”。
日軍首先沒收英國殖民者的财産,将保存下來的技術裝備和原料直接運往日倭國内,在當地發行毫無物質保證的占領紙币,來征用大量的大米等其他食物,通過海洋運輸,從緬甸将大量的棉花、木材和礦石掠奪到日本國内。
另外,日本人還用招募和強迫征集的辦法,迫使大量的緬甸勞工從事建造飛機場、築路等工作。
僅在泰緬鐵路一段,就有大約3萬人被折磨死。
而在歐洲,1939年9月1日,德國進犯波蘭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
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颠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
由于波蘭幾乎沒有戰争準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占領,國家滅亡。
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占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
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确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占領地區。
從戰争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将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
而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準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并占領該國領土。
同時,開始入侵挪威。
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德軍在挪威的戰鬥行動經兩個月便以占領全境而告結束。
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着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
進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并實施了空降。
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回“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将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
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于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
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
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
5月28日,比軍投降。
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于敦刻爾克地區,在丢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
6月初,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
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
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争。
8月,意軍侵占英屬索馬裡和肯尼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
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并進攻的企圖。
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國軍隊将意軍逐出英屬索馬裡、肯尼亞、蘇丹、埃塞俄比亞、意屬索馬裡、厄立特裡亞,意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
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将軍指揮開到北非。
德、意聯軍于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撕毀條約,進犯蘇聯。
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别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鬥争。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全球性的戰争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