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宮之中,二人宿夜未眠,榻上‘征戰’徹夜不休。
西施一夜竟被吳王‘夫差’**十次有餘,驚濤駭浪拍打岸間,此時躺于榻上好似升至天宮之中,飄飄欲仙,醉死夢生。
已至早朝時間,朱傑深感疲憊,欲要起身,腰間酸痛難忍。
雖正值壯年之際,但以如此頻率行雲雨之事,恐怕再強壯的身體都難以支撐。
見西施躺于榻上酣睡,櫻唇微微崛起,玉面潮紅之色逗留至今,仍未散去。
好似含苞欲放牡丹花,美而不妖,豔而不俗,千嬌百媚,無與倫比。
他又忍不住貼緊西施櫻唇,溫柔親吻上去。
西施被他親吻之後,半睡半醒,朦胧雙眸依稀目視身前,竟不敢相信昨夜一番情愫,出自眼前這位君王身上。
她用衾被半遮玉體,檔至****處,又對吳王嬌羞問道:“大王可是要去正殿上朝?
”
見她如此羞答答模樣,宛如剛被**的處子一般,嬌豔可人,天真爛漫。
嘴角間微微泛起笑容,回道:“愛妃夙夜未眠,寡人甚為心疼,無意間卻将你吵醒,寡人有愧。
愛妃可繼續歇息,待寡人散朝歸來之時,再與愛妃相會。
”
說罷,朱傑向她玉面親吻而去,随後起身穿好夫差昔日上朝衣物,又對西施盡送暧昧之情。
西施看着身前這位男子走出寝宮,漸行漸遠,心中卻急切盼望他能早點歸來。
不知為何,想起昨夜雲雨之事。
她仿佛覺得自己昨夜才做了回真正的女人,望着眼前他的身影,更是難舍難離,意猶未盡。
腦海中忽又閃現出了蔣義的畫面,不禁眼角生淚,覺得自己行為如同蕩婦一般,心中對其尚有真愛,每當想起潸然淚下,奈何身體卻難以抗拒引誘。
“兄長,夷光對不起你,竟對你昔日之情斷然拒絕,而今每夜被人在身上蠕動着,反倒動了真情,生了淫念。
夷光悔恨不已,隻希望兄長莫要因此而嫌惡夷光,否則夷光無顔再活于世上。
”
西施躲于衾被之中,盡是聲淚俱下,涕泗橫流。
朱傑依葫蘆畫瓢,模仿夫差習性姿态,未免被人發現端倪,有人問起異樣便說成是昨夜酒倒緣故。
「吳國正殿之上」
衆臣見吳王駕到,皆行君臣之禮。
初坐君王之位,居高臨下,見如此之多的大臣,有些坐立不安。
但卻又有種霸道總裁之意,俯視着正殿上的每一位大臣,對他來說不僅得到了美人,更得到了吳國的江山,在這一切如今都掌握在他手中。
他雙手緊握,緊張之餘卻又興奮至極,心中暗自發笑道:太棒了這種感覺,我成功了,我成為了一代君王,所有人都在膜拜我,尊崇我,我是至高無上的!
正坐享其間,忽正殿之上相國伍子胥奏道:“啟禀大王,據探馬來報,我軍主力已渡江,再急行八日便可到達鐘離城,現隻等大王禦駕前往,親自指揮前線,想必定能鼓舞全軍士氣,一鼓作氣拿下鐘離城。
楚國欺人太甚,竟派人行刺大王,幸好大王英明神武,躲過此劫難。
此功勞之首當屬吳國第一勇士蔣謙,請大王賞賜。
”
朱傑聽聞伍子胥一番言論深感壓力重重,剛坐穩吳王之位卻又有如此之多的難題處理。
打仗勢必要死人,而自己久居後世,并未适應如此之多的戰争。
而且死的人如今都是他的子民,豈能随意打仗。
再說那都是真正的夫差下達的命令,如今吳王之位已經屬于自己了,何必再去遵循夫差的意願。
“此次讨伐楚國暫時取消,将全軍撤回,另外國婿蔣謙護駕有功,但傷勢未痊愈,封賜之事待他傷愈之時再讨論也不遲。
”
“大王不可!
如果現在撤軍,恐怕軍心潰敗,導緻我軍士氣低迷,而且會被其他諸侯恥笑,更會被楚國所輕視。
還請大王以大局為重,刺殺之仇不共戴天,若不報此仇,何能在諸侯之中稱霸!
大王三思!
”伍子胥一聽吳王要将全軍撤回,心急如焚而道
堂下群臣更是議論不止,吳王先前恨不能将楚王五馬分屍,更将刺殺者剁成肉泥,欲舉全國之兵前去讨伐楚國。
一日之間,卻讓大臣們覺得與昨日吳王迥然不同,但大臣又不知朱傑的存在,隻覺得是吳王昨夜喝醉之後才會性情大變,雖心存疑惑但不敢說出。
“相國之言雖有理,但若再讨伐楚國,楚國早已防備,寡人聽聞楚國已增兵五萬駛往鐘離城。
我軍若是強攻,則必定損失慘重,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又有何意義可言。
今日寡人撤軍,卻是要休養生息,整軍再戰。
我軍連年征戰不休,兵微将少,民困國乏,若此時再與楚國相戰,豈不是讓其餘諸侯國坐享漁翁之利?
正所謂‘鹬蚌相争,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相國可曾想此間道理?
”
“大王,老臣不知何為‘鹬蚌相争,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還請大王講解。
但老臣還是要奉勸大王,覆水難收,箭在弦上,若就此收回,恐軍心大亂。
”
朱傑一聽伍子胥所疑惑之處,心中暗想:尼瑪,這兩個典故好像都是戰國時期的,我居然把他們張冠李戴到春秋時期了,這下子出糗出大了。
但他依舊故作鎮定,坦然自若道:“相國且聽我講解這兩個故事,其一: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
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其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兩者不肯相舍。
漁者得而并擒之。
此二則典故為寡人勸誡相國之理,相國自行斟酌,看寡人是否說的有理。
”
伍子胥聽得吳王如此深奧的寓言,心中雖暗暗稱贊,但卻還是不肯服理。
他所說并無道理,吳軍已行十餘日,全軍深恨楚國刺殺之事,三軍士氣高漲,若此時召回,恐怕會寒了将士們的心,更會認為吳王是一懦弱之君。
如此一來軍心混亂,難以統治。
“大王英明!
大王威武!
”堂下忽然傳來了一稱贊之聲
朱傑定睛一看,原來是時任太宰的伯嚭。
吳國太宰伯嚭,貪财好色,忌功嫉能,與子胥同朝卻志趣不合。
對夫差更是阿谀奉承,溜須拍馬,夫差常敬畏子胥而親信伯嚭。
“大王所說二則故事,真乃明君所言。
臣以為,大王撤軍在情理之中,更為吳國社稷所着想。
其一:我軍征戰若年,剛勝越國将其降服,而今卻又伐楚,恐其餘諸侯會倒戈相向楚國,屆時楚國與其餘諸侯國一同前來侵我吳國,縱使三頭六臂又能如何抵抗。
其二:大王能夠将盛怒收回,更能收回伐楚之兵,他國見之定會覺得我吳王寬宏大量,輿論又會倒向楚國,屆時便會有更多諸侯傾向我吳國,大王若派使臣前去聯盟,我軍率領聯軍伐楚,豈不事半功倍。
其三:大王此次躲過大劫,實乃蒼天保佑,大王乃是天命所歸,天道所向,天佑大王,大王必定能夠成為一代霸主!
臣伯嚭在此先恭賀大王,更為我吳國能夠大王這樣的明君感到榮耀,大王萬歲!
”
“伯嚭!
你竟會些溜須拍馬之能,如此之語,你是要毀我吳國社稷嗎!
”伍子胥聽後勃然大怒,當場怒斥伯嚭。
朱傑聽聞伯嚭如此言語,深感欣慰,沒想到群臣之中隻有他前來救場,雖然後世的他知道伯嚭是曆史上著名的讒臣,因為他的緣故導緻吳國被越國所滅。
但如今剛坐王位,不知如何服衆,更有群臣與自己殿上争論,伯嚭的出現太關鍵了,即使知道他那些劣迹,可現實讓他無法拒絕這位令人信服的讒臣。
“相國,伯嚭之言不無道理,寡人與心意已決,日夜派快馬前去傳令撤軍!
”
見吳王已無悔意,子胥憤怒之下當即離去。
群臣見後,皆迎合吳王道:“大王英明神武,為我吳國之幸!
”
正殿之上,朱傑三言兩語便将衆人臣服,心中不斷膨脹起來。
如今坐享其成,但卻有意用自己後世所學來建立新的吳國。
“寡人從今往後不再是他人影子,美人與江山都是寡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