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趙雨的話,韓炜明白了人到老年需要什麼,可韓炜着實身不由己,所謂:天下未定,何以為家?
不管如何,都免不了并州平城之行了。
一切安排妥當,韓炜衆人往并州而行,一路無書,順利到達。
并州平城通光寺,安清大和尚已然恭候多時。
涼王韓炜大駕而來,并州牧閻行全程随駕,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
玉乙老道與安清大和尚相見甚歡,二人談禅論道不亦樂乎。
韓炜就覺得比較詫異了,因為這安清和尚的相貌并非漢人,活脫脫一個外國人。
高清熟悉漢語,是個地道的翻譯家。
自小聰明仁孝,刻苦好學,博覽國内外典籍,通曉天文、地理、占蔔、推步等術,尤精于醫學,乃至鳥獸之聲,無不通達,名聲遠播,西域各國對他都很敬重。
安世高是小乘佛經的首譯者。
韓炜見安清,心中暗道:娘的,這又是個老妖怪。
安清安世高,漢明帝年間就已經來到大漢,如今是何年月?
他的年紀呼之欲出,明擺着就是一個老不死。
安世高,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國太子。
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三載,他博學多識,外國典籍,莫不該貫,七矅五行之象,風角雲物之占,推步盈縮,悉窮其變,兼洞曉醫術,妙善針脈,睹色知病,投藥必濟.是一位集通曉天文、風角、醫學于一身的佛教徒,在西域各國遠近聞名。
父王死後,他深悟苦、空,厭離名器,不繼承王位,把它讓給了叔父,自己出家修道,博綜經藏,尤精《阿毗昙》學,諷持禅經,略盡其妙.曾遊曆西域各國,通曉各國語言。
在漢桓帝建和二年來到洛陽,不久學會漢語。
那時,佛教傳入中國内地已有一百多年了,在宮廷中和社會上已有不少信仰者,為了讓社會上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佛教,信仰佛教,安世高即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
到漢靈帝建甯年間為止,翻譯工作長達二十餘年。
漢靈帝末年,中原戰亂,安世高避亂到江南的江西、浙江等地。
有不少關于他的神奇故事在民間流傳,晚年蹤迹不詳,在中國活動約三十年。
據說最後病死于會稽。
安世高譯出的佛經,确實部數曆來各種經錄的記載互有出入。
晉代道安編纂的《衆經目錄》,列舉所見過的安世高所譯經典共三十五種,四十一卷。
其後曆經散失,現存二十二種,二十六卷。
總之,高清安世安是個得道高僧,是韓炜不知道的層面。
而安清給玉乙的寶物,正是煤炭。
安清先給韓炜施禮:“老衲參見大王!
”
“大師免禮、免禮。
”韓炜急忙說道。
安清接着說道:“尊師與老衲相交多年,老衲深知其癡于鍛造,便又煉鐵寶物獻上。
”
韓炜不解,遂問道:“敢問大師,是何物能煉化天外隕鐵?
”
“正是這石涅,因其與炭相似,老衲也叫他石炭。
此物若燃,長久不熄,可謂煉鐵之神物!
”安清大和尚吩咐侍僧拿上來。
石涅也在《山海經·西山經》記載:“西南三百裡曰:女牀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
”
韓炜看過之後,大吃一驚,心中暗道:這……這不就是煤炭嗎?
平城……平城不就是大同嗎?
想到這裡,韓炜恍然大悟。
他拿起來細細端詳,隻見這所謂的石涅,外觀呈黑至鋼灰色,其光澤強,絕對可以斷定是煤炭不假。
若有了煤炭,火力必定強大,可以輕易的達到燃點,煉化玄壇鐵碑可以說事半功倍。
“師尊,有了此物,玄壇鐵碑必能煉化!
”韓炜肯定的對玉乙子說道。
玉乙老道老懷大慰,撫須而笑:“大師,貧道不知該如何感謝你呀!
”
“不言謝,不言謝。
權當是報恩了。
”安清大和尚雙手合十道。
原來,當年安清流落并州,那時并州還是匈奴縱橫的牧場,大和尚有意度化這些兇蠻,顯然佛法精深的大和尚的度化意外的成功。
誰知被匈奴中的大祭司認為是異教徒,遂命人将其擒拿,準備實施火刑。
恰好碰上了尚義任俠的玉乙老道,他持戟仗劍來到并州,大肆屠殺匈奴。
玉乙子豈會眼睜睜看着一個人被活活燒死?
頓時一劍格殺匈奴大祭司,持戟喝退匈奴兵,救下安清大和尚,并送往通光寺安置。
畢竟通光寺是朝廷興建的寺廟,寺中僧衆各個會武。
二人接觸之後,頓覺相見恨晚,很是投緣。
玉乙子在通光寺逗留數月,與安清大和尚參禅論道。
這一僧一道自此結下不解之緣。
玉乙子與韓炜等人講起了他與安清大和尚的經曆,聽得衆人啧啧稱奇。
奇的是修為高深莫測的安清大和尚竟然到死也不犯殺戒,若不是玉乙老道,他恐怕早就被燒成舍利子啦!
“讓衆位施主見笑了,大王,老衲以為還是速速開采石炭,以備煉化神鐵。
大王可在平城西北的陰山山脈開采,石炭那裡發現的居多。
老衲可親自去教授民夫如何開采。
”安清大和尚言歸正傳的說道。
韓炜點點頭,也是雙手合十朝安清大和尚表示感謝,而後對并州牧閻行說道:“彥明,你速速去招募民夫,将工俸定的高些,不可耽擱。
”
“喏,臣這就去辦。
”閻行帶着州府官吏匆匆離去。
安清大和尚又對玉乙老道說道:“真人,可帶老衲去看看那天師府的鎮派之寶玄壇鐵碑。
”
玉乙子即刻笑眯眯的頭前引路。
韓炜卻看盧全冷哼一聲,飄然離去,不由得歎息道:“唉……”
也是,這換做是誰,也不能眼睜睜看着自家的東西被别人拿去炫耀吧?
關于煤炭在曆史上了的出現。
選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
遼甯省新樂古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煤制工藝品,河南鞏義市也發現有西漢時用煤餅煉鐵的遺址。
《山海經》中稱煤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