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和尚,一個老和尚,一老一小兩個和尚站在一起,他們的行為舉止卻不盡相同,隐然是以小和尚為主,讓人不由得猜測起他們二人之間的關系。
小和尚面容秀美、豐姿若妖,舉止從容,潇灑而飄逸,其一舉一動都無比的自然,絲毫沒有半點受到拘束的迹象。
他明明不是此間小廟的主人,卻替小廟主人做主留客,且從頭到尾都沒有征詢過小廟主人的意見,仿佛把主人當作不存在,給人一種喧賓奪主、鸠占鵲巢的印象。
小和尚敢如此作為,看其豐姿和談吐,倒也不似那種被門中長輩給寵壞了的浮華纨绔,更不像是不通禮數、恣意妄為和狂妄不羁的浪蕩子。
那麼,隻能是一種可能,那就是他的出身極為不凡,雖然年輕、但卻在大雪山上地位尊崇,輩分極高,而此間小廟的主人也同大雪山之間有頗多瓜葛,甚至是出自大雪山的門下。
趙無敵的目光落在那個老僧身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個老僧就是此地的主人,他之所以離開小廟外出,就是為了迎接小和尚大自在。
隻見那老僧生得是凸額凹眼,鈎鼻黃須,其面相不似唐人,很明顯是一位胡僧。
佛教傳自西天竺,曆數百年,自南朝大梁之時達到頂峰,其後又有所衰落。
而本朝自高祖立國以後,為了彰顯李唐皇室皿脈之高貴,經過引經據典和多番考證,遂尊道教祖師老子為其先祖。
這樣一來,道教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大唐的國教,而道教祖庭龍虎山也被敕封為天下道門的聖地,曆代掌教都被朝廷加以“真人”尊号,成為天下道門都領袖,其風光一時無兩,将佛門給死死壓制,難以喘息。
直到貞觀年間,佛門出了一個有大毅力的和尚,那就是玄奘大法師,為了拯救佛門日漸衰落的氣運,不遠萬裡,長途跋涉,前往佛門的起源之地,求取真經。
當玄奘大法師曆盡艱辛帶着數車經文回到長安的時候,受到長安城無數信徒以及天下間的大德高僧的迎接。
而長安城中的那些即便不是信徒的人,也為他的大毅力所折服,紛紛前往朱雀門外,一睹這個奇人的真容。
一時之間,偌大的長安城幾乎是萬人空巷,門可羅雀,人們紛紛歇工罷市,将朱雀門外擠得是水洩不通。
更有甚者,還有那虔誠的信徒認為在朱雀門外迎接,還不足以表達對玄奘大法師的景仰,竟然搶在頭天出城,徒步走出數十裡地以外,好第一時間得見真經,沾染一絲佛氣。
是日,就連太宗皇帝也被他的大宏願和大毅力所感動,竟然取消了當天的大朝會,一早就親率滿朝文武在朱雀大街之上,迎接他的歸來。
其後,玄奘一直在大慈恩寺中潛心翻譯佛經,一心想以大乘佛法化去天下間諸般惡,解世間人諸般苦難,導人向善,共建極樂淨土。
佛門借助玄奘西行取經的盛事,大造聲勢,雖一時難以超越道家,卻也争來了與道家分庭抗禮之勢。
而今,武後欲取代李唐君臨天下,就要淡化李唐在天下人心中的影響,而作為大唐國教的道教也因此成了武後的絆腳石,于是,打壓就變得不可避免。
不過,武後作為李家的兒媳,是不會親自出手對付道教,以免被老對頭山東高門抓住把柄,從而指責其大逆不道,數典忘祖,不守婦道……
不過,對于已經實際掌控天下權柄,一言可決天下之興衰、萬民之生死的武後,這又有何難?
隻要她心有所想,再通過身邊的人稍稍暗示和透露一下,天下間自有無數的人為她沖鋒陷陣。
而佛門很明顯就是最合适的急先鋒,事實上佛門也沒有讓武後失望,在第一時間就領會了武後的意圖,并且立即付諸于行動,不遺餘力地同道門絞殺在一起。
如今,天下間早已是風雲激蕩,暗流湧動,雙方不再滿足于小打小鬧的試探,為了争奪信徒,紛紛集聚力量,眼看着就要進入中盤絞殺階段。
一場為了傳承的大戰即将拉開帷幕,到時候必定是皿雨紛紛、腥風陣陣,幾多大德高僧和隐世高人以身化道,隕落在時間長河裡,不留下一朵浪花。
作為來自數百年後的人,趙無敵心裡很清楚,這就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争,雙方都是失敗者,全都流幹了皿,耗盡了自家的精英,而唯一的勝利者就是那位躲在九重宮阙中笑的千古唯一的女帝。
道門勢大,且傳承久遠,自上古年間以來,曾出現過多少驚才絕豔的天驕之輩,其底蘊之厚重豈是進入中土不過區區數百年的佛門可比。
其實,道門和道教并非是一回事,不可同日而語。
道門起源于上古時代,比現存的各種古史典籍還要久遠得多,其真正的源頭已不可考。
據說,在周之前不知多少歲月,在這塊大地之上曾存在過一個武道世界,在那個世界裡,沒有人
人間的帝王,而是以武者為尊。
那個時代的人們一心苦修武道,具有改天換地、移山倒海之能,所追求者唯有武破虛空進入所謂的神靈之地,至于世俗中的虛名和浮利都不過是過眼雲煙。
可是,其後不知道是何種原因,那個世界分崩離析了,那些能夠移山倒海的武道大能也莫名消失于時間長河中,不見了蹤影。
一個輝煌的時代終結了,一個武道的世界被整個葬下,隻留下些許廢墟和神話傳說。
如今隐于世外的那些古老聖地,隻有極少數才是真正的上古遺民,還是那種極度邊緣化的小人物,對上古末年那場大毀滅之中的密辛毫無所知。
更多的則是時間長河裡的幸運兒,于無意中得到廢墟中的殘缺傳承,得以成為攪動天下風雲的一方大勢力。
老子就是這樣的一個幸運兒,他在無意間得到了一些上古傳承,然後,借此成立了道教,成為了道教的始祖。
上古遺民尊崇祖訓,隐居于世外之地,不得随意幹擾世間之事。
因此,他們也默認了道教的存在,并視之為他們在人世間的代言人。
而今,代言人有難,他們豈能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