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八斬兩式連環出手卻占不到對手半點先機,對關羽而言還是極為少有之事,尤其是面對如此年青的劉信,兩招之間他雖都能先行出手并不是武藝上的原因而在豐富的戰陣經驗,在這一點上對方就算再如何天賦超群也需要通過實戰一點一點來累積,關羽眼中怎能不清?
連接自己的寒月斬與碎裂斬,劉信反而越見精神,雙目之中的戰意更為濃烈,此人比之當年合肥之處的小霸王孫策都尤勝一籌,劉郎生得子如此足以欣慰了,怕當今天下年輕一輩都難有出其右者。
兩人這番對戰不單單是鬥将,更與雙方激戰之勢緊密相關,在黑夜之中關羽瞬間做出的反應無疑是極為正确的,丹陽精兵的分散包抄使得騎兵營士卒的羽箭準頭大為降低,夜色又限制了他們引以為傲的速度優勢,面對敵軍的弧線推進壓榨他們的趨退空間一時亦無良策。
料敵先機随機應變,除了一身精湛絕倫的武藝之外關雲長在戰場之上的應變亦是迅若雷霆,便在猝然遇襲之下出手便是對方弱點所在。
|忽然間關羽的刀法就起了變化,那青龍偃月的刀光飄飄若雪連綿不絕,劉信周身三尺之處都全被刀光所掩蓋,青龍八斬第五式“飄雪斬”,到了雲長這般境界,手中招式的施展已經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正序倒序乃至中途變招轉換皆無不可,變換無定令敵難測!
與寒月碎裂不同,這飄雪斬乃是刀意,“大雪紛飛,無物不掩”,眼前刀光看似雜亂其中卻是隐含殺手,且這一路施展關羽之重就在一個“快”字。
交手雖然隻有兩招,可這兩招已然是雲長刀法之中的精髓所在,對方能夠接下他對其實力已然有了明晰的判斷,恐怕今日想要斬之乃是萬難,此時鬥将為次戰局為先,他必要設法将這潛力無窮的小将逼退再率軍奔襲敵寨方為上策,雖然對方騎兵營的前來已經對自己做出了防備,可觀其陣勢陣法卻也是頗為倉促,因此更顯兵貴神速。
速度陡然放倒極緻,青龍偃月之中包含的力道卻無多少減弱,關羽的用意就在用極速與雄渾将節奏帶起,同時增大雙方的體力消耗,就算劉信的體能耐力也不在自己之下可雙方之間的經驗差距卻決定了雲長更善于在激戰之中保持完備的持久力。
“因情造勢,由意使力”并不隻是出現在武俠小說頂尖高手的對決之中,似劉毅、趙雲、關羽這般的戰将都會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将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緻去壓制對手!
決戰勝負的因素也未必就在武藝馬術之上,實力接近之時地形、心境包括天氣在内都能對雙方的對決起到一定的影響,而能讓關羽如此出手,劉信當也足以自豪了,他的實力依然被這猛将認可。
關羽的眼光與判斷不會錯,戰術的選擇亦是合理,隻有一點,他在和劉信的交手之中做不到知己知彼!
這亦是二公子的優勢所在,聲名顯赫之将與後起之秀的對決之間亦往往如此。
應付對手的極速攻擊恰恰就是劉信的長處所在,不要忘了他乃是燕軍北平軍的騎兵營司馬,而北平軍統領正是燕王愛将東萊太史慈,子義亦位列風雲十八将之一,一條天河槍變換莫測與趙雲馬超張合并稱燕軍四大槍王,而與前三者相比,太史慈天河槍最大的特點便在一個快字,無人可比!
燕軍之中猛将如雲,在燕王的帶領與提倡下衆将之間切磋亦是極多,往往每到此時校場之上便會是人山人海,每一個士卒都不願錯過這難得一見的精彩對決。
而這也是劉毅願意見到的情況,對諸将而言便會形成一種隐形的壓力,雖然切磋的勝負不能說明說明但在衆人面前臉面卻是不能失去的,由此便可保證雙方的出手都不會留力!
在所有武将的公知中,與太史慈交手往往是最累的,不光身體累眼睛也累,天河槍來回穿梭之間如羚羊挂角迅捷無匹,眼力差一點都跟不上。
身在北平軍中,劉信又是好武如狂,自然少不了要找太史慈多做切磋,有一段時間每天一到訓練完結之時便能在北平軍帥帳之外看見二公子的身影,幾乎雷打不動。
這也就是劉信方才有這個面子,換個人子義将軍恐怕就不會如此有耐性了。
說來也怪,燕軍一衆名将劉信都曾有過切磋,至少在場面上能維持個平分秋色之局,可唯獨子義卻似乎成了他的克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那種急速一時讓他很不适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河槍就幾乎達到了速度的頂峰,第一次交手劉信四十回合便敗下陣來,且在整個過程之中他都被子義牢牢的壓制,甚至沒有空閑使出“皿龍六擊”加以反擊,那種感覺極為憋屈。
當然這并非說子義的槍法就能勝過其餘衆将,關鍵在于你若是不能做足準備面對這樣的極速攻擊很難适應,劉信的問題在于他以為自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而交手之後他才發現還是輕視了子義的槍速。
須知便是劉毅或是趙雲在與太史慈切磋之時都要花費極大的精力去與其對搶先機,竭盡全力的去壓制對方在速度上的優勢,更遑論他人,憑借這個過人的優勢,子義在戰場上對稍差一點的武将就能做到必勝!
一點點的差距就能被他利用到極處,餘者卻未必能夠。
快、狠、準乃是天河槍的特性,但僅僅如此雖也可讓子義跻身一流高手之列卻未必能稱頂尖。
當年北平集會乃是燕軍衆将難得相聚一堂之時,會議之餘切磋交手就成了最平常的餘興節目,其中也不會少了衆将的論武,其中有一次趙雲與太史慈二人對一個話題的讨論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包括甘甯、華雄等刀法高手亦是參與了進去,最後自然也引來了劉毅,兵刃雖然不同特點也各有相異但很多武學上的原理是相同的,衆将一起加以參詳自然可以促進自身的領悟。
這個話題被趙雲稱為“慢中快、快中慢”,倒并不是說快中有慢或是反之的節奏變化,而是言至緩之時要意在兵先,意在敵先,慢的可以封殺對手的所有反擊;而在極速之時其心卻要既慢且靜,兵刃快心卻不能跟着它一起快!
對此衆将包括劉毅在内都是衆說紛纭,因為趙雲所提的乃是一種武藝之上的境界,個人根據自身的見解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很難說誰的感悟就是正确的。
不過這樣的交流也給了衆将極大的啟發,在北平軍中太史慈就将這些經驗毫不保留的傳授給了劉信,但也隻是經驗而已,說的太多反而會影響二公子自行的領悟。
關羽一旦将青龍偃月刀放到極緻,不僅其速如電攻勢更若大雪紛飛,可他再快卻也難以快過太史慈,這一下可被劉信候了個正着,三叔所傳的“百鳥朝鳳”便在這一刻展開與關羽以快對快,其中自然還要用上了太史慈傳授與他的經驗,那杆虬龍百煉戟在他手中幾乎已是無影無蹤,眼力差一點的根本無法找到虬龍戟的蹤迹!
本來百鳥朝鳳碰上飄雪斬是勢均力敵,即使加上太史慈的經驗劉信也未必就能壓過關羽,但雲長的本意是以速度來給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可劉信的速度不但不在其下甚至還隐隐有淩駕之勢,這都還非關鍵所在,劉信之所以用百鳥朝鳳此招對敵是用了一些心機的,當年在徐州之時張飛與趙雲就有過一場龍争虎鬥,加之後來又一起讨伐袁術,因此關羽對子龍的這一招絕學是曾經下過一番功夫加以精研的,此招在劉信手中使出一點也不會出人意料,可沒想到的是這百鳥朝鳳如今展開卻有了意料不到的變化,才讓關羽的應對出現了一絲舒緩!
關羽可以去研究趙雲,反之子龍也會對他加以精研,在二人心中對方都是值得他們如此去做的對手,但關羽無論如何不會去研究劉信的,再反之二公子來徐南之前已經從燕郡諸将尤其是三叔的口中對揚州三大猛将有了很多的了解,這一戰關羽在明劉信在暗乃是不争的事實,正是有了這個插曲加上二公子應對得當方才有了此時的局面。
頂尖高手對決可絕少會互賣破綻,那樣隻會得不償失,關羽乍逢奇招手中稍稍一緩,可就是轉瞬即逝的時機卻是劉信一直在等待着的,虬龍百煉戟立刻就光芒大盛起來,一招占得便宜,二公子依樣畫葫蘆,斬海、屠龍、傲天這皿龍六擊三式連環源源不斷的向着對方狂攻而去,一時失察即使勇如關雲長亦不得不在這三擊之下苦苦支撐,青龍刀回守身周三尺方圓,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亦非是不想而是不能也,皿龍六擊乃劉毅半生征戰沙場心皿所在,此時劉信占得先機又是毫不保留的全力以赴威力非言語可表,但見漫天戟影帶着陣陣勁風将青龍刀的光圈越壓越小,至少在場面上劉信已然占據了上風。
這其中的奧妙恐怕隻有關羽劉信二人心中知曉,青龍刀雖一時被壓可虬龍戟上傳來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如此情形之下對方還能力戰不退一步便是劉信心中亦暗暗佩服關羽的武藝!
不過在旁人眼中卻是二公子在壓着關羽打了,揚州第一名将又如何?
咱們二公子一樣可以将其壓制,龍骧軍騎兵營一時士氣大振!
雖是遠觀關平文聘二人對這一戰亦是極為關注,此時他們的面上有着難以掩飾的訝異之色,早就聽聞燕王劉毅之次子勇武過人天賦異禀,乃年輕一輩之中聲名最盛大的戰将,可如何也想不到他竟然連他們心中視作高山的關羽亦能壓制,由此推之,二人如何能夠與之相較?
一心的傲氣都消去不少。
大戰之中劉信一聲宛若龍吟的長嘯發出,虬龍百煉戟瞬間收回身後,在腰間繞了一個圓滿無比的弧線,動作更是渾然天成無絲毫雕琢的痕迹,此時關羽見狀一對鳳目圓睜,他已然能夠從劉信的動作之中感受到這一擊的巨大威力,皿龍六擊最後的殺招“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