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一層秋雨一層涼,連續的陰雨連綿天,使得丹縣氣溫迅速下降,還沒過中秋節,好些個人就穿上薄棉襖了。
四舅舅進了一趟城,送來了青蘿蔔和大白菜土豆,還有家人一切都好的消息,
“二哥說了,讓你們踏踏實實在城裡住着,鄉下有我們呢,不用擔心。
”
姥姥姥爺連連點頭,“這些是妮兒弄到的瑕疵布,還有十斤棉花,你們拿回去,給孩子們做衣裳,被子舊了,再墊補點棉花,不然冬天要遭罪。
”
瑕疵布的顔色挺特别,一塊兒紅底綠花的,隻能做被面兒,沒人能壓得住這顔色。
還有一塊兒是藍底條紋布,條紋沒有對齊,看得時間長了,就會頭暈。
對于沒有布票的農民來說,隻要是布都是好東西,四舅舅根本不挑,喜滋滋的把這些都收了,
“我嶽母給妮兒蒸了兩個花馍,還問妮兒啥時候回村去,讓到她家玩兒去。
”
花花馍也是當地特色,用上好的白面染色,做成小巧的豬羊或是人物,好看是極好看的,吃起來一般。
元妮擔心花花馍裡的顔色有毒,所以從來都不吃。
聽說四舅母娘還給自己帶了東西,元妮又開櫃子取出兩包桃酥,這是給老人家的回禮。
除了桃酥和布料,姥姥姥爺還弄到了鹹魚和風雞。
他們太了解二舅舅和四舅舅了,家裡的幾隻雞養的年頭長了,誰也舍不得吃,就那麼養着吧,要吃肉還是擱外面買。
大家本來很開心,四舅舅突然問到了元妮娘,
“二嫂讓我問問你們,三姐跟姓劉的是不是成了?
如果成了,那劉家也算是咱家的親戚,以後是不是得當親戚走動?
”
屋裡的氣氛一下子就冷了下去,姥姥沉下臉,她正為這事鬧心呢,元妮娘住到了劉家,鬧得滿城風雨。
兩人卻不領證,也不辦喜酒,這是啥意思?
姥爺磕哒了一下煙袋鍋子,“别提你三姐,随便她去吧,隻要她不禍害三個孩子就行。
”
姥爺對孩子們從來都很有耐心,這态度把四舅舅吓着了,“哎,我不提。
”
雨越下越大,四舅舅原定待兩天,因為班車停運,所以硬生生延長為三天。
元妮給四舅舅買了一件勞保雨衣,一雙橡膠雨鞋。
這雨鞋可是把四舅舅稀罕壞了,“村裡的路,一下雨就和稀泥,啥鞋都穿不住,還是這雨鞋好。
”
稀泥地面沾鞋,要是布鞋,走不了兩步就得被膠泥粘下來。
四舅舅的話提醒了元妮,她幹脆算着家裡的人頭,買了四雙橡膠雨鞋。
帶回家的東西裝滿了兩個籮筐,四舅舅一肩挑上,趁着雨勢變小,趕緊搭班車回鄉下了。
給把他送到了班車上,要是山上發洪水把道路沖垮,那四舅舅可就回不去了。
“四舅舅,你回去以後,用大隊的電話給我說一聲。
”元妮叮囑道。
“我知道,把電話打到回收站。
”
司機跟售票員也在寒暄,“今年這天不好,跟捅了窟窿一樣。
”
“誰說不是呢?
山上雨更大,早晚洪水得下來。
”
“山上洪水還好說,要是丹河決堤,那可就完蛋了。
”
“不可能,丹河上一次發大水,還是明朝洪武年間,現在河道都是新修的,不會發水的。
”
四舅舅沖着元妮揮揮手,“妮兒,快回去吧,别淋濕了衣服。
”
元妮舉着傘,心事重重往家走,要是擱南方,這點雨水不算什麼,可丹縣t一年也下不了幾場雨,今年這雨水也太多了。
四舅舅走了,大舅舅來了,他想接姥姥姥爺去自己家住幾天,“爹,娘,房子收拾好了,你們過去住幾天。
”
“不用,你家太小,我們過去,兩孩子就得打地鋪,我們就住妮兒這裡。
”
“那,也行。
”
大舅舅沒走,幫着姥爺做起了煤磚。
元妮家空屋子多,姥爺就在屋裡做煤磚,做完了就原地晾着,倒是啥也不耽擱。
用姥姥的話說,這就是下大雨出不去,呆在家裡閑的。
有人閑着,就有人忙。
大青山裡峽谷中,有一座小小的山神廟,前些年破除封建迷信,少有人來,廟裡主持還俗,山神廟也就沒了香火。
這幾年提倡保護古迹,大家又重視起山神廟。
“這座廟有八百多年了,洪武年間發大水,它都沒事,這次應該也能挺過去。
”
“這可不一定,山神廟年頭太長了,萬一挺不過去,那可是咱們丹縣的損失,必須未雨綢缪,想辦法保護。
”
“怎麼保護?
”
一群人繞着小廟轉了好幾圈,很犯愁。
一位領導突然一拍腦門,“不如這樣,把廟裡的文物挪到縣城去,等洪水過後,重新修繕,到時候再物歸原主。
”
大家夥都認為這是個好辦法,就算大水來了,山神廟的房子保不住,可廟裡的精髓還在。
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廟裡東西不少,光是佛像就有好幾個,到底哪些才是文物呢?
文化館的王同志很肯定的說,“肯定有後期仿造的佛像,但究竟哪個是,我分不出來。
”
“你都分不出來?
現在上哪去請人鑒定?
”領導很發愁,全部都挪走固然穩妥,可惜時間來不及。
“我推薦一位小同志,她眼光可好了。
”王同志準備推薦元妮,耿老爺子耿老太太身份敏感,就怕引人誤會。
正在用人之際,領導自然是沒什麼說的,趕緊讓人去聯系元妮,請她來掌眼。
就這樣,在一個風大雨急的日子,元妮全副武裝上了山。
她裡邊穿着薄棉襖棉褲,外邊套着勞保雨衣和橡膠雨鞋,穿的是不少了,然而山風一吹,還是冷得直哆嗦。
王同志一臉歉意幫元妮撐着雨傘,“我知道這是個苦活,要不是實在沒法子了,我不會請你過來的。
”
元妮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沒事,咱們先去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