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概理直氣壯地反問道:“汝殺王僚,誅慶忌,豈非反叛耶?
”
阖闾怒不可遏,命伯嚭出陣擒賊。
二将戰不數合,阖闾麾軍直進。
夫概雖勇,無奈寡不敵衆,大敗而走,逃往宋國(一說逃往楚國)去了。
阖闾撫定居民,回至吳都,太子波迎接入城,共商拒越之策。
消息傳至前線,孫子與伍子胥心中稍安,遂商議如何結束眼前的僵持局面,早日班師回國,伍子胥說:“國内逆賊已被肅清,這裡我與秦楚聯軍對峙半月之久,補給困難,無取勝之把握,不如趁機撤兵班師,元帥以為如何?
”
孫子答道:“對峙數日,敵軍按兵不動,俨然無交戰之意,倘我遣使往說,簽訂和約,必能欣然接受,隻是……”
伍子胥不無憂慮地問道:“楚得秦助,心高氣傲,有恃無恐,此刻與之言和,豈能接受我方所提之割地賠款,進貢納稅的條件?
”
孫子略一沉思,然後說道:“就目前處境看,欲使對方接受這諸多條件,确有困難,但秦乃外援之兵,駐外日久,必生怨怼之心,試問,誰願長久為異國他邦賣命呢?
此系敵之緻命弱點,我當善加利用之。
”
伍子胥點頭稱是,進而問道:“元帥有何妙計?
”
孫子答曰:“我先發制人,出其不意地懲罰之,施加壓力,迫使其接受我所提之一切條件。
”
于是伍子胥與唐蔡二君各帶兵至漢水設伏,孫子派奸細潛入敵陣,散布謠言:“此刻,吳王正陷于進退維谷的地步,内有逆賊作亂,外有秦楚聯軍伺機進攻,阖闾迫不得已,早率孫武與伍子胥趕回吳國平息叛亂去了,現在吳之留守部隊,亦正準備逃竄。
”風聲傳至子西耳中,不禁欣喜若狂,心想,楚之所畏,乃孫武、伍員二将,二将既已随吳王回國平定叛亂,吳軍正群龍無首,欲破之必不難,機不可失,宜盡速進攻。
子西将自己的構想言于秦帥姬辇,姬辇倍加贊賞,于是秦楚聯軍向吳軍發起了猛烈攻擊。
來到吳營一看,果見吳軍正在慌忙撤退,姬辇不疑有詐,下令全面追擊。
追約二十餘裡,赫然瞥見高山之巅,孫武正揮舞旗幟,發号施令,在孫武的指揮下,埋伏的吳軍轟然四起,一擁而上,将姬辇團團圍住。
姬辇确系猛将一員,于層層包圍之中,膽不顫,心不驚,龍騰虎躍,力敵衆将,越殺越勇。
另一方面,與伍子胥交戰的子西卻力不勝敵,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步步退卻,狼狽逃命,直逃至姬辇身邊。
伍子胥飛槍來刺子西,被姬辇一招擋住,大喝一聲:“不要命的小子,休要逞能!
”
伍子胥亦不示弱,厲聲回應之際,步步逼向姬辇,朗聲笑道:“吾乃大名鼎鼎伍員,天下三歲孩童,誰個不曉,今日就是要在你這無名鼠輩面前逞逞威風!
……”
姬辇早聞伍子胥威名,今日相見,果然魁偉剛猛,不愧為一代名将,不覺銳氣大滅。
二人交戰,旗鼓相當,勝負難分。
突然,伍子胥大喝一聲,山搖嶽顫,落木蕭蕭,與此同時,長槍騰空而來,姬辇回轉不及,一不小心,長槍墜落于地,倉皇撥馬而逃。
伍子胥兀自立于原地,并不下令追趕,任其逃之夭夭,因為,姬辇實乃不可多得之将,惺惺惜惺惺,伍子胥不忍心殺他。
這次交戰,秦楚聯軍慘敗至極,子西、鬥辛、王孫田、沈諸梁等楚之名将,皆狼狽逃竄,山林中留下屍體無數。
秦楚殘兵敗将集于漢水東岸,子西首先反省自己因情況不明而中計上當,并主張與吳言和,因為勝算無望,不如言和,進貢納稅,先圖幸存,再作打算。
衆将點頭附議,于是遣沈諸梁為和平使者,赴吳營談判。
沈諸梁一抵吳營,便向孫子與伍子胥秉明來意,殷切地說道:“自東周以來,中原已成十六國分立之勢,雖戰亂不斷,但至今無并吞前例,蓋因強國縱有領土野心,但不願負無義之名。
今吳敗楚,未趕盡殺絕,誠為吳王英明德政,楚之上下莫不感激涕零。
今楚王遣我來向将軍緻意,我國誠心修好,祈望将軍接納。
”
這正是孫子與伍子胥所希望的,楚既主動提出,兩位将軍便做順水人情,幾經磋商,達成協議,為期兩年之久的吳楚大會戰,終于告一段落。